本报记者 韦继川 通讯员 沈毅平 覃超恒
老人走了将近3个月,而对于庞卫东来说,父亲的音容笑貌,巡山时坚韧的步履,依然那么清晰。
记得7月17日下午1时多,庞卫东像往常一样来到农垦长春农场附近长排岭上的一间小屋,发现在那里巡山护林的父亲庞祖玉不在里面。饭桌上,父亲早上煮好的粥没动过,已经凉了。
以往,老人每天早上八九时就出去巡山,这个点应该已经在家吃过饭了,可现在还没见回来。“这几天都在下雨,路上非常滑。”庞卫东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连忙顺着山路四处寻找。
下午3时,庞卫东终于找到了躺在一处斜坡上的父亲。他叫了两声“爸爸”,没有回应。老人额头上有破皮伤,右手臂也脱皮出血,眼睛还睁着。庞卫东又喊了几声“爸爸”,还是没有反应,于是用随身携带的矿泉水轻轻给父亲喂了几口。此时老人已无法吞咽,很快闭上了双眼。
7月17日,96岁的庞祖玉生命定格在这片山林中,与大山融为了一体。
“不管农场需不需要,我都要干到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为止!”这是老人生前说过的话,也是他奋斗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把对党的感恩,当作一辈子的初心来守望
“年近百岁,还像战士一样坚守岗位。在你看来,爷爷为什么那么‘固执’?”记者问庞祖玉的孙女庞考玲。
她说:“这应该跟他的出身有关,党对他恩重如山,所以他一辈子都在报党恩。”
庞祖玉,1923年出生于博白县的一个贫农家庭,14岁上山伐木烧炭,18岁到地主家做长工。新中国成立后,吃过苦、受过难的庞祖玉,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启了当家作主的新生活,内心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
上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和禁运,橡胶成为新中国紧缺的战略物资。1951年党中央作出决定,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在华南5省培植橡胶树770万亩,广西农垦由此诞生。1953年,庞祖玉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投身垦荒植胶大军,成为第一代农垦人,从此踏上了农垦长征路。
这条长征路,庞祖玉退休前走了32年,退休后又走了34年,从未离开过农垦这片热土。
“他说这辈子的幸福是党给的,他永远不忘党恩,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党、奉献给国家。”庞卫东说,父亲一辈子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对党的感恩,当作一辈子的初心来守望;把为党工作,当作一辈子的使命来坚守。
老人的大女儿庞艳彬每次回家探亲,父亲都会问:“入党没有?”并教导女儿,入了党才好起表率作用,才好为党工作。
今年春节,老人的二女儿庞艳超问他身体怎么样。他说:“我身体壮着呢,还能守护山林,为党、为国家、为农场做事。就是你妈身体有些不好,腿脚不便。你们不用担心,有时间就回来看看我们两个老家伙,但不要耽误工作。”
“他心里时刻都装着党,装着国家,装着农场,却唯独没装他自己。”庞艳超说。
他没上过一天学,全靠勤学肯干换来一身荣誉
1953年,庞祖玉成为长春农场职工,两年后入党。1956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水利先进工作者”赴京开会;1957年被评为“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赴京领奖;1959年作为广西农垦系统积极分子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观礼会,先后3次获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99年至2018年,先后荣获自治区“老有所为奉献奖”“自治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广西公民楷模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十大边疆杰出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八桂先进人物”等称号。
庞祖玉没有上过一天学,在橡胶种植管理方面也没有任何经验,却在参加垦荒植胶工作后的几年时间里,迅速成为生产能手。这与他的勤学肯干和无私奉献息息相关。
最初,他发明创造的“上挖下垒”法,被农场广泛推广,为当时梯田开垦提高了1/3劳动效率。
今年80岁的长春农场公司退休职工苏方能,1965年至1971年跟庞祖玉在同一个生产队。“他是队长,我是班长。以身作则、任劳任怨是他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有一次下大雨,从山上下来的水冲垮田埂,直接灌到田里,把庄稼都给淹没了。他二话不说直接跳到水里,硬是用手把被冲垮的田埂给填补回来。”
苏方能说,庞队长很关心他人。记得那时从梧州来了一批知青,他担心他们一时适应不了,在生活上、工作上都多有照顾。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经常组织大家进行劳动竞赛。如挖坑植胶,他会要求每个人挖好8个坑才能收工,看谁挖得又好又快。对那些实在无法按时按质完成任务的,他就伸出援手,一起挖好才收工。他还经常使用激将法,对大家说:“我用手挖,比你们用锄头挖还要好还要快,你们信不信?”回忆几十年前的往事,苏方能依旧能感受到当年的激情:“跟他在一起做工,累是累,但很开心。”
庞祖玉曾经承包了650株橡胶树,后来又积极响应农场产业结构调整的号召,第一个带头带领全家进行土地承包经营,率先种植果树1000多株。2003年又扩种了680多亩的经济林,成为勇于创新推动农场发展的先锋,为农场创造了6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庞祖玉始终淡泊名利,面对各种纷至沓来的荣誉,他很少主动提及。
他自己过得清贫,却时常帮助有需要的人
年轻的时候,庞祖玉带头垦荒,一直是大伙心目中的楷模。退休后,他依然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说:“每个月领着国家发的退休金却什么事都不干,很对不起国家。”于是,上山义务管护林木成为他退休不退岗的使命选择。
长春小学退休老师周永旺,在提起庞祖玉时禁不住掩面而泣。“他退休前大部分时间都在生产队,我们很少见面;退休后又到山上守护山林,偶尔才见一回。劝他回来,他不肯,他说闲不住……他艰苦朴素、好善乐施,经常给学校送扫把,给孩子们送煮熟了的红薯、芋头,对生活困难的村民慷慨解囊,经常帮助有需要的人。”
庞艳彬说,在周边几个乡镇,只要一说“庞队长”,人人都竖起大拇指。一说是庞队长的子女,大家更是刮目相看,说:“是庞队长的子女啊,知道了知道了!庞队长可是个好人啊!”每每这时,他们都能感受到父亲在群众中的威望。
庞祖玉巡山护林时与当地博白县高村的村民结下了特殊情谊。有时看到村民在田间做工,他便拿起锄头下去帮忙;看到村里的小孩来摘他种的菠萝,他非但不责骂,还帮摘下来给小孩吃……久而久之,高村人都十分敬重他。
他去世的那一天,高村村民自发把一块黄布送到山上,盖在他身上。“还有一位村民半路把我拦下来,给我塞了个封包,说是给我爸爸的香纸钱。”庞卫东说。
几十年来,庞祖玉帮助村民上千人,先后拿出2万多元资助困难群众。
庞祖玉一辈子不会说什么豪言壮语,但质朴的话语里,句句离不开党和国家。他一生用行动践行入党的誓词,用生命回报了党和国家的恩情,永葆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