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南师动态 >> 正文

【我和我的祖国】矗立在广西民间文学出版史上的丰碑 ——追忆我校国务院津贴获得者过伟教授

  • |
  • |
  • |
  • |

师恩难忘

——怀念我的学术引路人过伟老师

黄毅

有人走上学术研究之路恐怕是偶然,可我走上学术之路却完全是过伟老师的有意引导。

过伟老师是我读本科时的老师,他只给我们开过一门叫《民俗学》的选修课,那时我们已经是大三了。之前有听说过他,但没有交往接触。第一次见他,才发现他是一个老头,有点胖,讲话带江苏口音,儒雅,有很浓的书生气,拿一个很大的公文包,总是笑咪咪的。他给我们订了陶立璠的教材,但讲课从不讲教材,而是讲广西各地各民族的民俗,有自己的一套,这让我这个习惯听教材的人很久都无法适应。

他的课,每周只两节,上完他就走了,与我们也很少交流。原本我也很少与他交流,但我是课代表,当我送作业到他家里的时候,我发现,他很健谈,非常好交往。

他问我对哪个学科有兴趣。我说我喜欢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他告诉我说,研究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的人很多,而研究广西本地的文学文化的人不多,广西人研究广西文学文化有优势。我不置可否。因为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中学老师,我也打算毕业后去中学当老师。那时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到我们县的重点中学当老师,因此对研究什么不大关心,我想那离我很远。

但一件事完全改变了我。课程结束的时候,我送期末作业给他,他很热情地问我,愿不愿意写一篇论文,他能给我推荐发表。我觉得这是一个发文章的机会,那时我们班上已经有同学发文章了,当然是些豆腐块文章,因此我说我愿意。他于是就给了我一本小说集,是广西作家韦编联的《七色人生》,让我看完写一个评论。我看完后觉得这小说写得一般,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就回去向他说。他说:“你想评那些名作家的作品,可那些作品很多人评,多你一个也不多。但评广西壮族作家的作品的人却不多,你评论他们才有价值。而且每个作家都有他们的优点,你要善于挖掘他们的优点,把他们的优点告诉大家。”我觉得这话有道理,于是又回去写。快放假的时候,我拿出了初稿,就找他看。那是我第一次写东西,我知道,我写得很不好,满嘴学生腔不说,还全是别人的文章的套路,以及一些不知所云的大话、套话。过伟老师看后果然很不满意。他开导我说,要写自己的真实想法,还拿他的儿子过竹作为例子,告诉我说,文章不仅要自己懂,还要让别人能看懂。我于是只好回来仔细阅读作品,并且细细地品味和比较,就这样,越琢磨越觉得有味有收获。为写好文章,我甚至暑假也不回家,每天就在教室里看作品、写文章。他知道我不回家,虽有点不赞成,但也没有太多反对,并留我吃了晚餐。晚餐不丰盛,师母做的,四五个菜,能吃饱吃好。他自己既不喝酒也不喝饮料,但特意给我备了可乐。就这样,我写了改,改了写。在快要开学的时候,我终于完成了一篇他认可的评论文章。之后,他把文章推荐给了学校的学报,学校学报决定刊用,登在1990年第一期,还发给我八十元稿费。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也是我第一次拿稿费。不久,他又推荐我参加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年会上,我的文章又获得优秀奖,并得到六十元奖金。那时我去了实习,获奖证书和奖金都是他帮我拿的。我实习回来的时候,他把证书和奖金一起给我,并且笑咪咪地说:“一篇文章拿了两笔钱,这样效益就不错了。”这效益的确是很不错了,因为那时我上学,每个月家里仅给我六十元钱,这稿费和奖金,已经超过我两个月的生活费了。而正是这篇文章及稿费,坚定了我从事学术研究,并且研究广西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决心。

之后我毕业了,分配在梧州师专工作。梧州师专在贺州,离南宁有好几百公里,那里交通极不便利。尽管如此,过伟老师却一如既往地关心我、指导我。他出书很多,一出了书就给我寄。像我收藏的《民间诗律》《中国女神》等,是他的得意之作,都是他送给我的。他的《京族文学史》《仫佬族文学史》《毛南族文学史》出版之后,也寄给我,让我读。但因种种原因我没有及时读,于是被他批评。他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出版后,也寄送给我,并让我写书评,写好后也获得他推荐发表。有的书,如《壮族百科全书》,他说很重要,让我买。我抱怨说这书太贵了,结果他说,重要的书,贵也要买。他还约我去贵阳开学术会议,并把他的朋友介绍给我。在贵阳,我们难得有一次见面的机会,他告诫我说,不怕慢,只怕站,让我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他还说,他将要出一本他的论文集,到时要我来给他写序。他的督促让我不敢懈怠。梧州师专地方偏僻,消息也非常闭塞,在那里做研究工作非常不容易。尽管如此,由于屡得过伟老师引导并推荐发表文章,我竟然也评上了学校的科研先进工作者。

那时通讯还很落后,我们之间只能以写信来保持联系。他写来的信我都很珍惜,有时要看几次,看完就放一起珍藏着。这些信,后来竟有厚厚的一大摞了。

正是由于过伟老师持续地引导和鼓励,我才逐渐地走上了学术之路。学术之路是非常艰难的,若没有过伟老师的引导,我想我大会走上这条路,并一直走到今天。

过伟老师永远在我的心中!

(作者:太阳成文学院教授)

 

真诚与财富

——沉痛悼念过伟先生

黎浩邦

20世纪80年代后期,笔者奉调从南宁地区群众艺术馆到广西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工作,参加由中国文联在全国组织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系统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等三套《民间文学集成》的编纂。

这是一项庞杂而艰巨的学术研究任务。计划中,《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一册,110万字;《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两册,200万字;《中国谚语集成·广西卷》一册,100万字。先是各县(市)独自组织编撰队伍,搜集县里相应的资料,编选、分类,编纂成“资料本”,统一送到自治区文联。由自治区文联组织力量编纂“省卷本”。自治区文联编纂力量有限,便到区内的各所大专院校寻求支援。刚刚退休的过伟教授随即受聘担任《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的主编。从此,笔者便认识过伟教授并有将近10年的时间与他一起从事编纂工作。

很快,笔者便得知,过伟教授1928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市。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是清华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那时,他思想进步,1949年离开清华园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广西,然后就一直留在广西工作。

在广西,过伟先生历任柳州地委机关报《柳州群众报》编辑组副组长、宜山地委机关报《宜山农民报》副总编辑、象州县文化馆副馆长、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局副局长。1980年调到南宁师范学院(今太阳成)任教,并兼任该学院的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获评为副教授、研究员等高级职称。在学术领域,他热爱教育事业,刻苦钻研,学识渊博,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际民间叙事文学研究会会员;历任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广西民俗学会会长、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在本职工作中,他勤恳有加,任劳任怨;在学术研究中,他刻苦钻研,成就卓越。早年在清华大学上学时,他就开始学术研究,在报刊上发表学术作品。步入社会后,不管是当报社编辑还是在管理图书管理、学校教学,他都学习不止,研究不停,笔耕不缀。先后出版了《南方民间文化与民族文学》《中国女神》、《侗族民间叙事文学》、《十七个传奇女性》、《讲古》等;与文友合作编著《毛南族文学史》、《京族文学史》、《仫佬族文学史》、《台湾民间文学》等、;创作的文艺作品有歌剧剧本《秦娘梅》《壮家的女儿》等、、部。其中,描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著作《岭南十二枝花》获广西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仫佬族文学史》获广西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女神》获广西第四届铜鼓奖和全国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一届理论著作二等奖,他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获全国十大集成志书编纂一等奖。他是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为祖国教育事业和文艺理论研究事业的发展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过伟教授丰富的学识主要来自他不停的看书学习。笔者编纂谚语集成期间,在分类和编排中遇到障碍,三番五次的调整总觉得不太理想,打电话向过伟教授请教。他说正在家里赶别的文稿,叫笔者抽空带上文稿过去一起看看。隔日,笔者带上文稿前往。进到过伟教授的书房,一下子就被那满满的藏书所吸引。除了靠墙的那几个装得满满的书架之外,房子中间和写字桌的两侧也一摞摞地放满了书籍。他好像看出了笔者的心思,很认真地说:我们做学问的,不要怕书多。不要以为有些书好久都没用上就扔掉,也不要随意变换它在书房中的位置,从哪里拿出来用,用过后还是放回原来的位置。这样,下一回再用就方便了。他那种读书爱书的精神让笔者十分感动,也让笔者长了见识。现在再一想,觉得这是过伟教授留下的一份真情,一份财富。应该好好学习,好好珍惜。

(作者: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过伟(1928- 2019),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笔名有祝融、鹿鸣、墨訇。1949年肄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参军南下广西,历任《柳州群众报》副组长,《宜山农民报》副总编辑,象州县文化馆副馆长,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局副局长。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广西师范学院(现为太阳成)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第五届理事会荣誉理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首届山花奖·民间文学理论奖和第八届山花奖·民间文艺成就奖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9年2月27日在南宁逝世,享年91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