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绿城”支教活动,“饮水思源 珍惜水资源”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万村远程教育活动之平南志愿团队、平南大学生四大志愿服务活动……这些都是我校政法学院11法学班吴晓彬的爱心志愿历程,而她在这条爱心志愿之路上,虽然历经酸甜苦辣,但从未停下前行的步伐。
历程最初 满怀感动
吴晓彬第一次参与志愿者活动,是在大一那年的“爱在绿城”支教活动。回望自己的爱心志愿经历,吴晓彬坦言收获良多,对每一次的志愿活动都记忆颇深。“因为我很喜欢小孩子,所以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去支教,同他们一起学习、玩耍。”中学时期学校并没有组织支教活动,因此上大学后,当支教服务队开始征集志愿者时,吴晓彬毫不犹疑地在报名表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对吴晓彬来说,那些和她通过支教而结缘的孩子们是她志愿服务中最大的收获。“我们初到支教学校,孩子们就一个劲儿地叫‘老师好’,这种感觉很新奇,听着他们天真烂漫的嗓音,路途上的疲惫也都一扫而光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孩子们的接触也越来越多,吴晓彬得到的温暖也越来越多。“跟孩子渐渐熟了之后,他们就不喊我老师了,而是直接喊我‘晓彬’。”
“给我留下最深记忆的就是隔壁班的一个孩子。有一天中午,他一个劲地喊我‘晓彬,快来!’我一看,原来他想把自家种的香瓜给我吃!”那所学校的孩子中午都是在学校里吃午餐,吴晓彬担心他没有吃饱,所以并没有接受。“那次支教活动结束后,他问了我的电话号码,经常会打电话给我,讲一些他的近况。我感觉他已经把我当成了他朋友,甚至亲人。”吴晓彬动情的说道。
支教活动很辛苦。每周六的早上六点半出发,支教学校位于边远小镇,需要两个小时的车程。“那时候我有想过放弃,因为冬天的天气确实有些冷,而且还要大清早出发。”但就是因为孩子们给自己的感动,使吴晓彬坚持了下来。“我主要是教他们唱歌、跳舞,虽然教给他们的东西不多,但是想到能给他们带来灿烂的笑容,我就觉得特别地开心”。
爱心相传 情之所至
在生活中,吴晓彬是一个典型的“女汉子”,因此同学们总是以“彬哥”来称呼她。在谈到被她自己用“苦”来形容的童年时,吴晓彬的脸上也带着一丝坚强的笑容。“我上小学的时候是与曾祖母住在一起的。曾祖母家离学校特别近,所以她经常拄着拐杖来悄悄地来看我上课。”
谈及曾祖母,吴晓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她说,曾祖母因有腿疾,走路很慢很慢,十米的路要走上十分钟,但曾祖母还是每天坚持来看她上课。“有一次她和曾祖父煮了一碗面条,她就拄着拐杖,小心翼翼地带着那碗面条来到我们班。一直耐心地等到我下课,并看着我吃完才放心地离开。” “那时候她只剩下一颗牙了!”吴晓清晰地记得当时曾祖母的样子,“她经常坐在学校操场的石头上,笑着看着我们跳绳、奔跑、捉迷藏,露出她唯一剩下的那一颗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对吴晓彬有特别的感受。外祖母是吴晓彬童年的精神寄托。“我出生几个月后,爸妈就出去工作了,我和弟弟妹妹的童年也没有交集。我是一名留守儿童。”正是因为曾经作为一名留守儿童,她才比别人更懂得其中的苦。在志愿活动时看到留守儿童,就很想给予他们像曾祖母给自己的那般关怀关爱和关心。
情系“志愿” 永不停歇
“在我的家乡平南,有很多大学生都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但是没有人组织,所以我就想成立一个志愿者协会,给大家提供做志愿活动的平台。”就这样,平南志愿者协会应运而生了。吴晓彬把这个想法跟当地的团委书记说了后,得到了支持,并担任“平南志愿者协会”的会长。“刚开始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交通不便,我们没有车,而且我们也没有办法给其他志愿者报销车费。”但吴晓彬没有退缩,先发动自己的同学做志愿活动,逐步地发展壮大了协会。
“在家做志愿者和在其他地方做志愿者的感觉是不同的。在家里做志愿者,感觉特别自豪!”今年春节前夕,吴晓彬在自己村子里面组织了一场送春联志愿活动。“当时看到整个村子里都是我们送出的春联,感觉挺自豪的!”
就读法学专业的吴晓彬,即将迎来重要的司法考试,但是她心中还有放不下的事情。“我现在虽然已经不是‘平南志愿者协会’的会长了,但我还是一直在关注协会的工作,不时去督促开展一些工作。”
谈及以后的职业道路,吴晓彬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宏伟追求,“我只想考公务员,然后回到家乡,继续我的志愿者事业。”她笑着说道。
在采访中,吴晓彬聊得最多就是志愿者活动。记者能真切地感觉到她真的很喜欢做志愿者,对她一手创立的“平南志愿者协会”也有很多依恋和担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真情地希望她的爱心之旅、志愿者之路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