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中共党员,是我校文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同时他也是2014届自治区优秀毕业生,并顺利考取了我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方向)硕士研究生。大学期间他担任文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学生会主席、党总支副书记助理等主要学生干部职务。面对贫寒的家境,他选择坚强不屈;面对来之不易的学业,他选择进取珍惜。
在逆境中坚强成长
在约定的地点见到何俊宏,他坐在办公室电脑前,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原来是老师出差了,他在帮老师整理毕业生的资料和档案。
他出身贫困家庭,他对贫困有两方面的的定义,一是父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属于思想上的贫困;二是家庭经济上的贫困,属于物质上的贫困。在很多人的眼里,没有钱就是贫困的,但何俊宏认为思想上的贫困更加可怕。于是,他努力摆脱思想上的贫困,这种意识鞭策着他在学业的道路上坚强奋进。
为了减少家庭在经济上的负担,大学四年,他利用课余时间去做家教,然而并不是每一次都能遇到深知事理的家长。他回忆着在大三的某次家教中,家教已经结束一段时间,却迟迟没有得相应的报酬。而那段时间又是他经济困难的时期,于是他多次跟家长沟通,最后终于得到了应得的报酬。在经济拮据的逆境中,他凭借着自己的才智与坚持做家教,大学期间的生活费基本是他自己独立赚得。
“解决思想上的贫困,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博物馆向世界宣示“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要实现复兴“中国梦”,更需要每一个大学生树立自身的远大抱负,唯有这样,梦想的实现的道路才不会离我们渐行渐远。而何俊宏,凭着一股在逆境中不退则进的毅力,以当代大学生的准则要求自己,通过点滴行动,努力靠拢和实践“中国梦”。
在坚持中闪耀光辉
在学习生活的潜移默化中,何俊宏逐渐树立了成为一名大学铺导员的职业理想。作为大学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他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每天阅读时事新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积极思考党的执政理念和施政措施。他经常和同学一起谈论时事,产生观点的碰撞,从而养成他的辨证性思维,知道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当问及前不久山东招远发生邪教殴打人致死事件时,何俊宏眼神坚定地说:“相信中国共产党是忠实为人民服务的,要分清正邪,坚信邪不胜正。作为青年一代人更应该保持自己的头脑清醒,坚信国家、社会能战胜困难。”
他对民族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这与他喜欢阅读是分不开的。他经常到到图书馆看书学习,或者经常在网上看《人民网》的时评文章,阅读俨然已成为他日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说:“坚持下来就会变成习惯,而习惯又是很难改变的。”他口中的习惯足以让多数人敬畏。
同时他书写规范,曾荣获文学院“粉笔字拉力赛”一等奖。他每天坚持练字,尤其是心情不好的时候,练字可以使他的心情得到安抚。当记者谈及自己很佩服每天坚持练字的人,他有些羞赧,继而坚定地说:“汉字是中国的载体,一手好字,能展示中国的民族的风貌,是中国民族脉络的精神,我只不过坚持了自己喜欢的东西。”
面对汉字,在这个提笔忘字的时代缺少的只是坚持,正如何俊宏所说,坚持下来就会变成习惯,平凡小事因为坚持得以不平常。
怀揣感恩积极前行
家人、学校、老师同学以及社会,他将自己的感恩融入了学习、工作、生活的点滴之中,因而他始终心怀感恩,不断前行,。
何俊宏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在担任文学院本科2012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助理班主任时,他带领同学们到燕子岭养老院慰问孤寡老人。除此之外,何俊宏还与同学们一起为贫困山区的中小学生募捐衣物和书籍。
他曾担任文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的队长,带领团队到南宁市邕江沿线进行水疍居民文化传统、风俗民情及方语的调查研究,到防城港市企沙镇进行海洋渔歌文化调研和宣传,到南宁市石埠镇忠良村进行古建筑考察等。
到南宁市石埠镇忠良村进行古建筑考察时,烈日当头,此时正值农忙时节,何俊宏看到田地里都是老人们弯腰劳作的身影。此时留守老人的处境使他久久不能平静,他说那是一种心酸的感觉。于是对古建筑考察之余,何俊宏也对当地留守老人的问题进行调研。
他撰写“关爱当地留守老人”的专题片脚本,拍摄后在南宁电视台都市频道《帮得行动》播出,获得社会强烈反响,使得社会友人、外籍好友都愿意帮助留守老人农忙。他说这体现了社会的关心与扶持的精神,其实这也是他的关心与扶持,更体现了他的感恩之心。
在采访的最后他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作为自己座右铭:“‘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活在当下,我们还年轻,应当为自己的人生而努力拼搏。日后回忆年轻是拼搏的岁月,便能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