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一所大学的核心资源,人才的竞争力决定了一所大学的综合竞争实力。“十三五”以来,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眼于“双一流”建设,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深化人才机制体制改革创新,推动学校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突破性成绩、发生历史性变革,奏响了人才发展与学校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铿锵乐章。即日起,学校党委宣传部、人事处携手开辟“人才强校”宣传专栏,旨在集中展示各单位人才工作实效,激励各单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勇担新的历史使命,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历史自觉。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十三五”以来,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发展之源,瞄准学校发展目标,创新人才工作实践,按照“外引内育”总思路,有效破解学校人才“引育”难题,为加快推进学校博士授权单位建设、“双一流”建设和区域特色显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提供了强劲的人才驱动力,为学校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党管人才 高站位谋划新格局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将人才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专门成立由书记、校长为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全校人才工作。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形成了党委统筹决策、校行政组织实施、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学院狠抓落实、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协作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初步建立统分结合、协调有效的人才工作新机制,为学校人才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学校定期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人才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关键问题,推动各项人才工作落地落实。“十三五”以来,先后召开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235次,专题研究学校人才工作,投入人才工作专项经费15238万元,加强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支持力度。出台《太阳成聘用外籍及港澳台地区博士工作方案》《太阳成博士人才引、育、稳工作方案》《太阳成博士引进待遇调整工作方案》等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积极推进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出台太阳成专业技术资格系列自主评审条件,创新人才评价方式,实现人才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学校被评为2019年全区职称改革工作先进单位,1人获评2021年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先进个人。在2020、2021年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自治区教育厅对全区高校人才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中,我校均获得“优秀”等次。
筑巢引凤 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十三五”期间,学校紧紧围绕更名大学、“双一流”建设和博士授权单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实施“百名博士进校工程”、“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优化调整人才引进模式,积极搭建人才引育平台、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引育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与2016年相比,2022年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长245.66%,在读博士达106人。师资总量显著增加,队伍结构逐步优化。五年来,学校共引进专任教师450余人,增幅达52.58%。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比例达到83.57%;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占44.32 %;45岁以下教师占61.18%,具有国外研修经历的教师占20.51%。
高层次人才工作实现多项突破。2016年以来,学校实现了国家级人才项目“零”的突破;获得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奖9项,其中1项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实现了学校国家级人文社科领域标志性科研成果“零”的突破,同时也是广西高校在该奖项上的重大突破;学校先后引育八桂学者8名、自治区特聘专家3名,自治区“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者1名,自治区教学名师2名,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人选入选者5名,广西高校卓越学者3名,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第三梯队入选者1名,广西思想政治教育领军人物1名,卓越人才2名,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军人物、卓越人才创新发展团队2个,学校受省部级以上表彰或人才项目资助人次增量明显。
新引进教师对学校教学科研起到了显著支撑作用。2016年至目前,在学校获批的国家自科和社科基金项目中,有72项是2016年以来新进教师获得的,平均占比近50%,其中有7位教师每人获批两项。在教研项目上,“十三五”以来获得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有55%是新进教师主持的,具有博士学位新教师日益成为大学生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骨干指导教师,新进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捷报频传。
聚焦未来 实现优化资源配置
学校深入推进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龙头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实行岗位分类管理,出台《太阳成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办法》,将教学科研人员按岗分类,按类别确定岗位职责,设定“上岗”基本条件,实行全员“择优”上岗,推动人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建立编制使用与管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使用编效率与用人单位绩效挂钩,增强编制成本意识,提高编制使用效率和办学效益。构建“师德第一标准、教学实绩为要、科研质量为基、社会服务水平为重”的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并形成重业绩、重贡献和向高层次人才、重点岗位、教学一线倾斜的分配激励制度。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十三五”以来,通过创新一系列积极有效的人才措施,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明显增强,有力助推了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