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剑玲博士现为太阳成文学院副教授,担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俗学、学科语文教育等专业硕士生导师。戚剑玲博士一直从事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勤奋钻研,锐意进取,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东南亚的传播与融合发展、边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南方跨境民族文学等前沿研究领域有长期积累和独创性成果。
一点一滴,厚积科研经验
戚剑玲说,科研经验是需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她非常感谢太阳成前辈们传帮带的力量。硕士刚毕业戚剑玲到学校工作时,兼任文学院的科研秘书,因为迎评工作的需要,她重新整理了文学院1978年建系以来的科研成果,在此过程中,她被文学院前辈们的治学精神所打动,为他们取得的学术成就以及对学校所作出的贡献而自豪,树立了努力的目标。
工作第二年,戚剑玲参加了文学院蒋明智老师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龙母传说和信仰研究”。那时戚剑玲的科研经验还很稚嫩,默默地跟着前辈们学习、慢慢地积累经验。后来参加另外两位教研室前辈何颖老师的国家社科项目“从国家战略高度构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以及谢永新老师的教育部项目“越南华文现代诗的中国意象研究”时,她开始有了更多的经验和思路,渐渐地开始单独承担课题任务了。
2014至2018年,戚剑玲在云南大学攻读民族学博士学位。从博士一年级参与导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国家软实力提升研究”起,开始长时间在中越两国的京族聚居区进行调研。博士三年级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族志研究及数据库建设”时,戚剑玲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多次进行调研,一边积累丰富的调研经验,一边发表独创性成果。2019年,戚剑玲立项主持了自己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东南亚的传播效果与提升路径研究”。她认为这些都是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自然进程。
“有埋头的耕耘,才有收获的喜悦”,回忆起读博和科研经历,戚剑玲感受最深的就是坚守初心,耐得住磨砺。她还记得博士二年级的一个节日,博士生圈里传着一首诗“一本韦伯/早早被她借了走/潜心苦读/转眼已是布迪厄。阳春三月/三月何妨一下楼? 田野的繁花盛开/你全部都错过。莫提贝克/忘掉福柯,今天只愿你/节日快乐。”这大概就是她在博士楼里潜心苦读的写照。因为所学专业的需要,戚剑玲马不停蹄奔赴在各个民族地区做调研,同时不断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在科研中不断加大与东南亚学者的交流和联系,目前与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越南国家社科院的学者们保持着深入的学术交流与课题合作。
扎根教学,点亮美育的心灯
戚剑玲一直在太阳成教学、科研第一线,在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多次获得各级荣誉称号。她在工作中锤炼党性、坚定信念,以勤勉、踏实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工作成绩为太阳成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戚剑玲目前担任文学院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教研室成立于1980年7月,从过伟先生、韦其麟先生以来,一直传承着优良的教研精神。2003年开始招收培养民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2010年民俗学成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在学校和文学院的领导下,教研室形成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集体氛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课题30多项。曾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5项,广西“铜鼓奖”4项以及社科成果奖多项。
戚剑玲和教研室同仁们致力于如何在课程教学中传承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帮助学生铸传统文化之基。目前该教研室的本科核心课程《民间文学概论》在课程理念与设计、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环境与管理、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等方面,都已经形成独特的机制与特色,在文学院形成了辐射推广作用。很多本科生在上了这门课程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因为热爱而立志报考研究生。
刚刚拿到我校民俗学专业研究生通知书的周泉锶同学在本科毕业论文致谢中提到,“从第一次上戚老师的《民间文学概论》课起,就深深地被老师的气质和课程魅力所折服。老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很有亲和力,经常给学生们指点迷津、答疑解惑。”文学院2019级和2020级陶行知实验班的同学们觉得戚剑玲在传授丰富的知识之外,课堂上的每一次作业点评都十分“走心”,“戚老师的课程总是充满乐趣和生动,充盈着诗意与美感。”
情系边境,去田野中培育英才
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面,戚剑玲博士坚持以研促教,用心培育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专业人才。民俗学向来有服务国家社会需要的传统。在当今时代环境中,伴随着传统文化热潮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需要,民族学、民俗学专业受到政府、学界等多种力量的关注和参与。
在学校与文学院的支持下,戚剑玲博士和同仁们一直在努力,争取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和民俗学专业建设成为具有太阳成特色、区域特色的品牌专业。这两个专业经过探索时期的初步建设,提升阶段的快速成长,目前进入到转型跃升的关键时期。近年来,他们致力于完善专业结构调整和学术发展驱动机制,发展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理念,加大对研究生创业创新计划的指导力度,指导研究生们在民族文化领域获得立项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同时,加强本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建设本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戚剑玲博士长期带领民俗学、民族文化传播等专业的研究生到边境地区,深入研究广西各民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状态,形成各类科研成果。情系边疆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生态,坚持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为广西的社会文化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