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细雨中,独自一人漫步街头,总是看见前方三五成群,只有你形单影只。阳光明媚的午后,独自一人坐在去往学校的公交车上,看着周围两两并坐的人们正在欢声畅聊,笑容在他们脸上荡开。你看了一眼坐在你旁边的陌生人,然后双手默默戴上耳机,调大音量,用音乐释放孤独。独自置身于不相识的群体之中时,孤独总会找上我们。
但是,打开这本由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撰写的《乌合之众》时,我们可以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了解“群众”,通过瓦解“群众”来知晓群众心理,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孤独。阅读时,我会问自己“我是否必须置身于群体从而感受陪伴?”、“‘陪伴’与‘孤独’两者的优缺点是什么?”、“我是否讨厌孤独?”在本书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之后,短暂的孤独再也不会让我感到痛苦,我甚至慢慢喜欢上了这种短暂的孤独感。
从通常意义上理解,“群体”指的是一群个人聚集在一起,不管这些个人来自哪里、有什么样的职业,也不管他们的民族、性别是否相同,更不去考虑他们是因何缘由聚集于此,只要他们走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群体。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组成群体的个人会产生一些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与他们独自一人时是不同的。聚集成一个群体的人,个人的感情和思想会向着一个群体的方向发展,而且处在群体中,个人的自觉性、个性消失了。这时候,个人将不再是个人。
个性是作为我们区别于他人的主要特征,一旦消失,我们将在“泯然众人矣”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人生在世,把自己置身于一个个群体之中,在群体中,那个最初的自己渐渐被模糊、淡化直至被群体的自己完全取代。从这个角度出发,群体中的个人是不是一种悲哀?
本书分为三卷,分别为群体的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不再执着于“陪伴”,不再因“孤独”而情绪低落。我开始享受一个人行走,教室、图书馆、食堂,去往这些地方的路上,我不再受孤独所煎熬。看着路过的风景,脑中思绪万种,这一刻,我不受群体的思想所束缚,我的思绪由自己掌控。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读到这句话时,我的内心是大为震惊的,可是,仔细想想,其实也并无道理。人一旦置身于群体,就会害怕自己是特立独行的那一个,这时,为了获得认同亦或让自己能够悄无声息地融入群体,我们会愿意抛弃自己的想法与是非,选择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观点和意见。如果选择群体,就意味着我们有时需要放弃自我的判断能力与理性、违背内心,那么,我宁愿选择孤独!至少孤独时的自我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我的理性会阻止我盲目做出无利于自己的无知疯狂行为;我的是非判断能力会让我仔细推敲直至找出事情的真伪;我的责任感也会约束我的个人行为而不至于让我肆意妄为,做出有害社会的违法行为。
南森曾说:“人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孤独,其实是让我们在自我的世界里找到生活中纯粹的美好与享受;孤独,其实是帮我们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和纷杂,让我们能够专心沉淀、提升,在充实自我中积蓄力量。
在日常的生活交道中,人是群居动物,也是社会动物,我们不可能完全关闭与人交流的闸门。但在精神层面,我们又是独居动物,孤独是每个人的特质,在孤独中我们拥有自我。穿过群众,感受孤独并拥抱孤独,我们将拥有一个全新而又独具特色的自我。(编辑/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