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迎春送残烛, 一年结局在今宵”。旧岁将尽,新岁伊始,鞭炮敲响了新年的大门,街道上张灯结彩,喧闹声此起彼伏,巷口冰糖葫芦的叫卖,街头桂花糕的吆喝,无不充满着浓浓的年味。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由于家乡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宰猪卖肉,所以母亲不仅要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要操心一家老小半个月吃的肉。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并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冰心先生笔下的《童年的春节》,与我记忆中的春节一样,让我想起了过年时的情景:一觉醒来就能看到妈妈忙碌的身影,闻出锅里散发出来的家乡味儿。家乡的除夕,人们常常会用柚子叶进行沐浴,寓意着洗去晦气,迎接新的一年。不管除夕再怎么忙,到了夜里母亲总是会烹饪出一桌好菜,白切鸡、豆腐酿、糖醋鱼……这些佳肴可不是随随便便做的菜,每一道都有着美好的寓意,例如白切鸡寓意着未来“吉庆有余”,是我们一方水土孕育出来的特色民俗。一桌年夜饭,将相同血脉的人聚在一起,共同一年之中最珍贵、最温暖的时光。晚饭过后,桌上是各类小吃与水果,身旁是最亲的家人,电视里是欢度春节的联欢晚会,我们围炉而坐,时不时谈论起小时候的故事。推开窗户,窗外的礼花炮点燃,各种各样的图案呈现在眼前,仿佛在向大家说:新年快乐!春节的味道就在漫天绚烂的烟火中绽放开来。
《童年里的春节》写到:“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采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虽然各地的年俗都有不同,但我相信每个人期盼过年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年过了以后总会有些惆怅与不舍,尤其是在外的游子与同胞们,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和家人相聚在一起。每过了正月十五,我总会怀念那记忆中的年,并盼望着下一个春节的到来。盼完了每一个大节小节,其实这一年就盼过去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随着我们渐渐长大,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也从指缝中悄悄溜走,但那记忆中的年总会印刻心底,并在失意时提醒我家是温暖的,年是温馨的,而我们,都是彼此爱着的。不管身处何方,我们都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相聚,忆着过去,谈着现在,聊着未来。我们彼此牵挂,这便成了我记忆中的年。有道是: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年岁把“珍惜”二字徐徐道来,我们应学好“珍惜”这门课,珍惜身边所有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珍惜这个美丽的世界。
有首歌唱得好:“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中华儿女家家户户乐团圆,这是春节最鲜亮的底色,同时也是记忆中的年。(编辑/梁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