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http://gxrb.gxnews.com.cn/html/2013-11/26/content_901487.htm
八桂名都、绿城南宁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壮乡风情,引无数文人墨客为其驻足流连。在骆越文化中孕育,在民族和谐中成长的广西师范学院,就扎根在这片钟灵毓秀之地。60年风雨砥砺,一甲子春华秋实,今天的广西师范学院,正以崭新的风貌步入强化办学内涵、提升办学水平的新时代。
抚今追昔:60年历史积淀与发展壮大
解放之初的广西教育,可谓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中学师资更是极度匮乏。如何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合格的中学教育人才,服务于广西发展的大局,成为了省委和政府关心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广西师范学院的前身——广西中等学校教师进修学院,于1953年10月在桂林将军桥应运而生。
此后10年间,学校先后经历了三次迁校和两度合并,直到1963年8月迁入南宁白苍岭(今明秀校区)单独建校后,才稳定下来,也由此进入了一段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学校经国务院批准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属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广西师范学院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3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创办于1905年的广西南宁民族师范学校并入广西师范学院,学校的办学空间进一步拓展,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2004年,广西师范学院获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权资格。2005年,被自治区列为广西博士授予权建设单位。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09年,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
经过60年的发展,如今的广西师范学院已从建校之初的中等师资进修院校,发展成为拥有明秀、长岗、五合3个校区,下设17个二级学院、4个公共教学机构、54个科研机构、1所附属实验学校,合作举办1所独立学院、拥有在职教职工1209人、各类在读学生3.4万余人的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学校现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开设有60个本科专业、3个专科专业,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结构合理、专业互补的学科专业体系。
多措并举:着力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广西师范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重视师资培训工作,突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大力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重点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出台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文件。学校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硕士点等平台为载体,着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强化学术创新队伍建设,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教学、科研团队,有效地提升了师资队伍水平。为更好地招纳贤才,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措施。建立院士工作站,聘请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这些高端人才应邀到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开展教学科研合作,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经过不断努力,目前,学校师资队伍已发展到有专职教师800余人,其中具有教授职称136人、博士学位152人。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得广西优秀专家、八桂名师等自治区级荣誉称号20人次,并有41人次入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广西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西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人才项目。学校还构建起了3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在区内和国内相关研究领域都具备了较高的影响力。
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西师范学院奋勇改革,不断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自2004年以来,学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位居全区高校前列,连续9年被评为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受到自治区教育厅的表彰。
“新三手”能力培养 广西师范学院自2004年起,在巩固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一口标准普通话“老三手”传统技能的基础上,突出现代教育技术能手、心理健康帮手和教育科研强手“新三手”能力的培养;构建了教育基础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拓展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等四模块立体交叉,分层递进的“新三手”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培养师范生的“看家本领”。目前,“新三手”能力培养模式已在多所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中得到了推广应用,为地方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城区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脱节,在校师范生职前实习过短、实践能力不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还相当匮乏等诸多问题,广西师范学院自2005年起,又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二次置换”为特征,以高师院校、城区中小学、农村中小学三方联动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和互利共赢。学校师范生严格遵循“认识-体验-实践”的专业成长路线,不断感悟懂教、会教、善教、乐教的内涵,努力提高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技能。他们在近5年的全国和全区学科竞赛中,收获各类奖项2514个。在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育素质大赛中,更一举斩获广西唯一的特等奖。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也对广西师范学院推行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进行了报道。
陶行知实验班 从2011年9月起,学校先后在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等7个专业开办了“陶行知实验班”。实验班学生在接受两年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训练后,从第5学期开始,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接受本校和城区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培训指导;在第6学期进入预实习阶段,定期到城区中小学开展见习活动;第7学期开始,正式以顶岗的方式投入到教育实践的第一线。此外,学校还利用自身师资力量,对他们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这一全新的培养模式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从陶行知实验班毕业出来的学生成为广大中小学抢手的“香饽饽”。《光明日报》还专门为此做了题为《“明日之师”从这里出发——广西师范学院“陶行知实验班”见闻》的报道。
扎根基层: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
截至2012年,学校已累计为区内外培养输送各类专业人才逾10万人。他们奋斗在广西的各条战线上,为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扎根在广西基础教育第一线,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无私奉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广西师范学院就出现了一股“到基层去”的热潮。学校1987届至1989届的毕业生纷纷表达了要到老、少、边、山、穷地区工作,为振兴贫困地区教育事业而献身的理想。在理想的指引下,他们义无反顾地奔赴桂西、桂东南的边远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他们的模范行动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赞扬,并在全区应届毕业生中产生了积极影响。长期以来,到基层去建功立业成为了广西师范学院毕业生的自觉行动。
据统计,广西师范学院毕业生中,有260多人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自治区优秀教师、自治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220多人被评为特级教师;在全区97所示范性学校中,有56所中小学的校领导是广西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占57.73%。可以说撑起了广西基础教育的半边天。
两翼齐展:构建服务与科研一体化体系
广西师范学院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构建起了人文艺术与自然科学并重,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齐举的科研工作新格局。在科研立项、科研成果评奖、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广西科技进步奖、广西社科奖、广西自然科学奖等重大奖项270项。科研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5项、国内领先水平2项、国内先进水平1项,还有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被鉴定为优秀。
学校紧贴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科研上竭力服务广西经济和文化发展。自1994年以来,先后承担了自治区和6个市、49个县(市、区)、600多个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承担了20个城镇的基准地价评估、23个县(市)的征地价格研究以及60多项有关工业、水利、交通等建设项目涉及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还取得了姜黄挥发油提取和姜黄素类化合物提纯法、六堡茶快速陈化法、十五味气血双补口服液等一批极具应用价值的科技发明,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国药准字号。学校充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相关学科优势,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广西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编印广西少数民族民歌民间故事14部,广西少数民族风俗志与风情录7部,承担20多项区域文化研究课题,出版20多部相关专著,在广西乃至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参与起草《广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总体规划》;将“那坡彝族跳弓节”成功申报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参与黑衣壮文化抢救、保护工作。
此外,广西师范学院还围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发展的需要,与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市签署了校市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学校与社会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了教育科研与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为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开拓创新:打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品牌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广西师范学院开始在传统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努力追求一种新的突破和发展,在为学生提供一种课余娱乐方式的同时,又融入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内涵。从1986年起,多次组织学生文艺工作队到法卡山的营地和哨所进行慰问演出,邀请部队英模代表来校为师生作报告,在校园文化中又融入了爱国主义的情怀。
目前,广西师范学院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已形成了一系列自己的品牌,爱心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女生节、青年文化节、中华经典诵读等富有特色的校园活动广受学校师生的喜爱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学校先后10次获得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联合颁发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独具广西民族特色的舞蹈《蜂鼓神韵》荣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开创师德建设有效载体,凝聚高师院校文化特色——记广西师范学院“师德论坛”》、《依托网络有效载体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广西师范学院“网络文化节”的策划与推广》两项校园文化成果分获2007年和2010年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红水河网站的“精神家园”栏目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精品栏目”称号。学校涌现出1个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和5个全区高校优秀学生社团。经过多年建设,学校于2001年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单位”,现正以申报“全国文明单位”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校精神文明的内涵建设。
蓄势腾飞:共筑广西师范学院美好未来
在过去的60年中,广西师范学院伴随着共和国成长历程的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有艰难曲折,有冷暖沧桑,更多的则是令人瞩目的成绩和坚定不移的梦想。
成绩和辉煌已属于过去,唯有奋斗才能成就新的未来。学校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创新培养机制,坚持立德树人,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围绕学校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一个目标、四大任务、六大突破”,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气和胆识,积极破解发展难题,深入推进各项改革,促进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扎实推进新校区建设、更名大学建设、博士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危旧房改造等重点工作,力争用3年时间在“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学位点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办学空间扩展和民生改善”等六大方面实现新突破,为早日将学校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在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水平的多科性、教学型、具有区域性教师教育特色的师范大学而不懈奋斗!
|
学校领导班子在谋划学校发展 |
|
|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师在开展科研活动。 |
|
|
|
文艺演出 |
|
|
|
陶行知实验班教学活动 |
|
|
|
美丽校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