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毕业至今,不知不觉已经过去十年了。2023年是母校建校70周年,老师说能不能写一些回忆学生时代的小故事,这对我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依稀记得,入学时懵懵懂懂,大一大二迷茫焦虑,大三大四坚定目标努力考研……后来,一直顺着命运的指引,一路曲曲折折往前走。
关于大学时期的生活,许是时间隔得太过久远,记忆变得日渐模糊了。不记得在思远楼、文星楼上过几次课,不记得在大众食堂和锦桂轩吃过多少顿饭,不记得跟同班同学去过几次春游秋游,办过多少次班会。
然而,在母校的四年,有几个关键的因素,深刻影响着我的价值观和后来的人生走向。
学习专业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地图,培养广阔的全球视野
作者在谷歌总部
我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专业课学习了基础的经济学原理、金融学理论、国际投资、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营销、管理学、财务管理、会计、商务谈判等等。通过对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构筑起了属于我自己的知识地图,而国际经济学相关的课程,培养了我广阔的全球视野。
我毕业后没有直接从事国际贸易相关的工作,而是进入了移动互联网和科技领域从事市场、运营、项目管理等相关岗位的工作。然而,这些专业知识对我开展工作非常有帮助。很多年以后,当我所负责的科技项目要开始探索全球市场机会的时候,大学时学习的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的知识给我提供了帮助。
很多人都觉得毕业后没有从事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是不是大学学的知识就会浪费掉了?其实不是的,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就是未来我们和世界交手的底牌,所以学好专业知识非常重要。
我很庆幸自己在学生时代没有划水摆烂而是认真去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虽然我并不能总是在考试的时候拿到很高的分数,但是我喜欢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当中。这种学习方式让我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地图,后来我把属于自己的知识地图与整个社会运行的核心需求相匹配,在这个社会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坐标。
自打我进入社会工作之后,一直能保持灵活且宽广的视野,得益于在学时代对全球经济运行规律的学习和洞察,得益于学科知识对思维的训练,这让我得以在同龄人的同类群体中成长和进步得更快。
母校是知识汪洋的入口,让我习得专业学习方法和跨学科的学习方法
母校对我来说有另一层深刻的意义,那便是这里是知识汪洋的入口。我在大一大二的时候也是一个迷茫懵懂的大学生,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学习我的专业知识,不知道我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那个时候除了按部就班每天去上课,我还经常去图书馆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书籍。后来我选择传播学作为考研的方向,也是经过自己探索之后觉得特别感兴趣的领域。之后,我其实参加了好几次研究生考试,但遗憾败北。
考研经历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在搏一个读研究生的入场券,而是让我学会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方法。我后来把这个学习方法迁移到了互联网、脑机接口、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管理学、历史学等领域,发现这种学习方式特别有用,这成为我后来探索世界最有力量的砝码,也是我能自由穿梭于各个领域的边界认识世界真相的底层方法论。
在学校把兴趣爱好发展成特长,将其转化变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大学期间,除了专业课的学习,我觉得对我的成长帮助最大的事情是我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成了自己的核心优势,这得益于我在学生时代持续做的两个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持续练习和应用英语。我在刚到母校上学的时候喜欢英语,于是我加入了学校的英语协会,成为了社团的一员。读大一时,我和同学积极组织举办学校的英语角活动,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我记得大一的时候参加“新星杯”演讲比赛说的话:“I wish someday I can be the brid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other countries, I want to introduce the foreign culture into China and introduce the Chinese culture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虽然那时我的英语水平在众多优秀的同学里平平无奇,但是我不断参与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这个行动为10年以后我参加国际青年会议奠定了基础。2019年8月,我站在联合国亚太总部曼谷联合国会议中心想起大一时说的话,感慨时间终于把命运的点滴给串联起来了。
第二件事情是坚持写作的爱好和习惯。我在学生时代就一直有写作的习惯,虽然不是每天都写,但是我会把我见到的、想到的、或者在生活里面感悟到的写出来。这个习惯在我毕业以后一直保持了10年。
后来写作就变成了我的核心竞争力,我通过写作找到了工作;我因为文笔好跨界进入到了前沿科技领域;我因为会写文书申请到了去联合国参与国际会议的代表席位;我因为会写作扩展了我的社交圈,扩大了我的影响力;我因为会写作拿到了EMBA的高额奖学金。
我讲这两个小案例是想跟学弟学妹们共享一下我的成长经验。如果你以为一个人才华横溢,可能并不是因为他天赋异禀,而是因为他有可能在特定的领域上持续积累和训练了许多年。
这里还有一个可以参考的点就是如果你们在大学的时候,有属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你们发自内心喜欢做的事情,那么请持续保持这种热情持续去做这些事情,不断做出成果,让自己喜欢的事情变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积极找老师讨论交流专业知识,学会向上社交和向上寻找帮助。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是没有意识到我需要多找老师交流和探讨专业的话题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会在课后跟老师谈论自己近期读到的书和讨论近期自己看到的一些社会和产业的现象。
我到现在依然记得,我在上管理学和上商务谈判的时候,跟我的任课老师陈小民老师在课间讨论关于金融危机和华尔街的故事。记得陈洪波老师在外语学院的教室给我们讲过关于职业规划和个人性格特质相关的课程,帮助我们树立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也记得跟上中国近现代史的老师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老师一起讨论历史学,教育学和哲学的场景。毕业后我又在其他地方学习,有更多与大牛老师交流的经验和体验,方才深刻意识到多与老师交流,对个人成长意义巨大。走出社会以后发现这样的场景实在是太多了。我们需要主动去跟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比自己知识面广的人,比自己有经验的人主动交流想法,交换信息,甚至是寻求帮助。
在学生时代就有过这样向上沟通的经历,让我在进入社会后,面临更多维度的竞争时,有更灵活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宠辱不惊,专注自身,学会摒弃外界的声音,坚持信念勇往直前
作者参加行业峰会
我在学生时代其实是一个很平平无奇的人,我考试一般,没有拿过奖学金。我参加过一些社团,但是并没有成为社团的领导成员。我大一的时候竞选过班干部,但那时并没有成为一个非常受欢迎的领导者。我参加过一些比赛,但并没有拿到很好的名次。我大一在社团实践里很活跃被其他同学过分赞誉为才女,但我很惶恐,那时觉得我的才智配不上这么隆重的赞誉,也不喜欢被人过分称赞。因为我清晰地懂得自我的局限性和能力边界,从未因为一些赞誉迷失和沾沾自喜。
我在大三的时候决定考北大的传播学研究生,成为了一名跨学校跨专业跨区域的三跨考生。所有人都觉得我疯了,天方夜谭,异想天开,就算考上初试,也一定会在第二轮面试中被刷掉。然而我搞清楚自己的目标,像当初摒弃掉别人对我的赞美那样,摒弃掉耳边的冷言冷语。专注自身的成长,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虽然,后来我没有考上研究生,但是我得到了什么呢?我拥有了更丰盛且辽阔的灵魂,深厚扎实的知识,更广阔的探索世界的触角和眼界。
长大的过程很艰难,摔过很多跟头,也受过很重的伤。但是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在大学四年获得了后来能应对社会激烈竞争的知识、技能、信念和力量,让我即使在这个世界上摔得头破血流之后依然有勇气继续前行。
我感谢在母校教授我知识的各位老师们,感谢带给我信念鼓舞的陈洪波老师,感谢在我毕业时和毕业后给我提供帮助的卢远老师。最后,祝福母校,蒸蒸日上,桃李满天下。
【作者简介】卢晶晶,就读于2009级国贸专业,现为深圳某科技公司运营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