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天空飘着小雨。我从小镇的邮电局取回录取通知书后,为了不被雨淋湿,只能把它揣进怀里。泥泞的乡间小道上,只剩我吃力地骑行,车轮在水洼里碾出一道深深的印痕,随即又被泥水淹没……
我滑档了,要去遥远的南方读书,而且是一个学院,更可笑的是我一个理科生被录取到地理专业。这一系列意外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简直就是恶意的挑衅。
最终,在复读与上大学的选择上,父亲给了我完美的答案:“走,我俩去看看,要是实在不愿意在那里上学,咱再回来复读也不迟。”于是,我和父亲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在历经四十多个小时后,终于来到了绿城南宁。
对于从青海高原南下的人来说,南宁的闷热成了我们最大的挑战。坐在前往学校的公交车上,我和父亲汗如雨下,全身湿透,不停地擦汗,大口地喘气。在一次次的对视中,默默达成了共识:这地方也太热了,转两天咱就回家复读吧!
走进长岗校区门口,眼前是一条幽深的校道,两侧正是小学课本中见过的榕树,其间夹杂的棕榈树尽显南国风情。来到操场边的树荫下,这里是各院系迎接新生的工作站。一位名叫宛芬的师姐来到我和父亲的面前。她人如其名,美丽温婉,落落大方。她为我们详细介绍学校情况,带我们办理入学手续,对我们很耐心也很礼貌。甚至,她掏钱为我们购买了许多日用品。
于志同、曹立伟、江吉智、覃荣存、李英灿……一个个新同学陆续来到宿舍里,他们谦逊温雅充满阳光活力,对我这个出生西北的农村娃来说,像是走进了一片期待已久的新天地。
我们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家乡,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去明秀校区开新生大会。渐渐地,梦中大学的样子在这里找到了原型,青春和知识在这里完美融合,开放和自信在这里大放异彩。于是,我决定留下来。
二
2005年左右,青海西宁是没有蚊子的。初到南宁不久,我对蚊子的防御意识还不够。稍不留神,可恶的蚊子就会趁机钻进蚊帐。没过几天,全身上下到处是蚊子叮咬后的红疙瘩和挠破的伤疤。
在青海老家,每当我们的手脚不小心被划破时,从来不会把小伤口当回事儿。然而,在高温潮湿的南宁,我被深深地上了一课。
有天晚上,我的左脚脚背被蚊子叮咬后刺痒难忍挠了几下,留下了指甲盖大小的伤口。过了两三天,伤口居然发炎溃烂,脚背肿到穿不上拖鞋。曹立伟等几个室友发现后,立即扶我到校医室就诊。医生用手术刀划开伤口,用钳子和镊子一点点去除脓液,那钻心的疼是我至今无法忘却的。当时,于志同扶着我肩膀,曹立伟按着我的左腿,覃荣存让我攥住他的胳膊。只见扶我的人双手发抖,按腿的人满脸是汗,被我攥的人疼得咬牙。就这样连续五天,他们都会轮换着背我去清洗,慢慢地,伤口才开始愈合,脚背也逐渐消肿。此事虽过数年,我却至今记忆犹新,感念同学恩情,此生不敢忘却。
当然,最值得回忆的还是一起学习的时光。说实话,广西师范学院的学习氛围真心让人着迷,这是我一生的精神财富之源。同学们视学习为第一要务,都会在没课的时候去自习室看书写作业,学校图书馆里时刻都坐满看书的人。
至今还在怀念,大学时期坐在自习室毫无杂念学习的场景。那时候,高等代数、微积分、线性代数等晦涩难懂的学科居然能让我静下心来不停地推导演算。换做现在,我是一分钟都坚持不了的。
除了学科知识,我们也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本来热爱阅读的我,终于有了宽裕的时间和看不完的好书。那阵子,我真的兴奋极了,一本杂志只用一两个小时,一本三四百页的小说两三天就能看完。我还有个怪癖,看到特别喜欢的好书时,就要在学校的书摊上买回来看。
绿城如画,青春似歌。大学的生活丰富而精彩,我们一起参加新生宿舍内务大比拼、化装舞会、军训、篮球赛、拔河比赛等校内各项文体活动,踊跃参加喜欢的社团组织,积极培养兴趣爱好和社交能力。除此之外,我们充分利用晚上周末等闲暇时间,一起去操场跑步、打篮球,在宿舍看电影、打游戏,到市区逛街、买东西,用手机发短信、用座机煲电话粥……现在想想,大学时光是何等美好,何等精彩。
2007年7月5日,地科班到钦州开展地质地貌学实习,作者为前排左侧穿黑色衣服执笔者
三
大二上学期,我们搬到了明秀校区,这里离市中心更近人流更为密集。我们在师院家教网留下联系方式,还在校门口摆摊寻找家教工作。慢慢地,终于有人打来电话,我们陆续有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兼职工作。我们在学生和教师两个身份之间切换自如,满满的成就感,尤其是每到月底领工资时,那甭提有多开心了。
有了收入,生活质量自然就“提高”了。螺蛳粉、桂林米粉成了我们每日不可缺少的夜宵。晚上十点多,外出“上班的老师们”陆续“下班回家”,临进校门前都会打电话询问同学们要打包带什么粉,尔后就能看到“老师”变身“快递小哥”大包小包地走进宿舍。
到了大二下学期,我们相继去柳州、崇左、钦州、东兴等地开展气象学、地质学、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等科目的野外实习。每每驻扎到一个实习点,我们搬行李打地铺一起吃饭一起活动,相互照顾情同手足。实习过程中,我们认真对照课本的相关知识点,仔细观察分析,在带队老师的讲解下,终于把课本上深奥的知识理解透彻变为己有。
2007年12月5日,地科班到柳州开展人文地理实习时部分同学在龙潭公园留影
到了大三上学期,我们开始准备课堂教学实习。首先是在学校进行微格教学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地备课和试讲,从中找到自身的不足,直到老师满意为止。初次站在讲台上,我们也很紧张,望着台下坐着的老师和同学,脑子里时不时会短路。但是随着不断地练习,大家的胆子也大了,表达能力和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2007年10月份,我们正式踏上了顶岗实习的征程。全班100人被分成三部分,分配到柳州市的三所高中。我被分配到柳州地区高级中学,碰巧的是,我所任班级高一(1)班的班主任黄老师是我的老乡。因此,我和这个班多了一份亲近。一个月下来,我和搭档樊兰远认真讲课,精心管理,得到了黄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同时,我们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至今还有同学和我保持着联系。
很快,我们走到了毕业的节点,大四上学期放假前,我们完成了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同学们已经开始投送求职简历。2009年3月1日,正在老家准备返校的我接到了防城港实验高中的面试通知,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幸运的是,我以面试第一名的成绩被学校录取。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同学们也都相继找到了工作。如此高的就业率主要得益于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含金量和全区各地学校对地理学科的重视。
至此,我们的大学时光开始倒计时,大家在最后的一段时光里忙碌着离校的相关手续的办理。最终,我们在哭声、笑声和歌声里背上行囊,卸下那份荣耀。再见,我的大学,再见,我的青春!
四年教育恩,一生南师情。如今,走上工作岗位多年的我,始终在心里真诚感恩我的母校。是南国的温润,让我这个粗糙的西北娃受到熏陶打磨;是师院的教诲,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慎思笃行;更是地科的师生,让我在历经的每个岗位上自信自立。师院,感恩栽培,南师大,感谢有你,此生以你为荣!
2009年6月底毕业之际,作者和班主任唐伟光合影
【作者简介】姚占山,就读于2005级地理科学班,现就职于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