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太阳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庆专栏 > 正文

校庆专栏

【七秩华章·我与南师的故事】我心中的南师大

文章来源:宣传部 作者:甘伟参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7日 点击数: 字号:

我是1981年考入母校的,亲睹了母校历经的三次校名更迭。我入学报到时母校名为南宁师范学院;85年毕业证盖的印章已是广西师范学院;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母校更名为太阳成。在母校七十周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我回首往事,思绪万千。要问我对母校的回忆,可以用“向往”“怀念”和“感恩”六个字概括。

向往母校

相对于“老三届”,我应属于“新三届”。1974年初中毕业后,15岁的我作为回乡青年到生产队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修理地球的务农生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但我没放弃读书,没有放弃求学的机会。1980年,我参加了理科高考,虽然分数接近中专录取线,但还是落榜了。来年是否继续?我心里拿不定主意。语文、数学、政治这些科目,我找些资料自学可以,但英语却不行,物理、化学对于从没做过实验的我来说更是很难拿下。在彷徨之时,我接到了贵县高中的文科补习班录取通知书。原来贵县高中从县教育局招办查阅了当年接近录取线的理科考生,便将这批考生直接转录为文科补习生。感谢贵县高中冥冥之中相助,给了我重新读书的机会。说实话,当时我也很犹豫,地理和历史我从未接触过,纯属一张白纸,且距离高考仅有10个月。在我犹豫之时,感谢我的父亲,他鼓励我说:“你语、数、政基础好,不妨闯一闯。”

经过10个月的速成,我顺利通过了五月预考,且成绩比较靠前,增强了信心。七月高考结束的第二天晚上,老师拿来标准答案,指导大家各自对着答案估分。对完答案,估计略超本科线,我心里踏实了。接着是填报志愿,我心仪的是师范院校,我填报的第一志愿是玉林师专,第二志愿才是南宁师范学院,且都是中文专业,最后是服从分配。第一志愿是保底,确保万无一失能跳出农门,第二志愿是努力争取可以够得到。可见,我对母校的向往是发自内心的、纯洁的!

八月的一天,我正在生产队地头劳作,突然听到送信的邮差说,有我的信件。我接过信件,小心翼翼地拆开,里面的内容是通知我到县教育局招办领取录取通知书。

我立马向生产队长请了假,骑上单车向县城奔去。在县招办墙上张贴的招录榜上,我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我被南宁师范学院中文专业录取了。我尽量控制自己内心的情绪,但眼睛还是渐渐模糊起来……我终于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梦想变成了现实。

回到家里后,我激动的心情仍难以平复,足足有两个晚上兴奋得难以入眠。接着就是开始做入学的准备,家人也和我一起分享着成功的喜悦!

人生道路是曲折的。经过七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洗礼,“十八般农艺”样样精通的我,做梦都不会想到今生还有机会迈进高等学府的大门。我想人之所以能成事,正如自然界植物生长,自身努力只是一个方面,但离不开特殊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分。假如没有贵县高中冥冥之中的神助,也许我的高考之路也走不远。假如没有母校抛出橄榄枝,也许我的大学梦永远都是梦。因为当年广西高考文科本科录取线是337分,我的总分仅345分,高出录取线尚不足10分。“345”对我来说也是一组幸运数字。若干年后,我到靖西工作,主政一方,我的工作用车号码后三位数就是“345”,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缘分吧!

从手攥录取通知书那一刻起,一直到前往母校报到的途中,我都在心里默念:一定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掌握知识和本领,不负时代,不负母校。

作者报到时在校门前留影

怀念母校

时光悄悄地过去,留下的只有回忆!转眼一晃,我们毕业离开母校已有38年。但明秀校区的一草一木,老师的一颦一笑,同学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昨天。

明秀母校校园面积不大,当年只有两栋教学楼,一文一理。右侧是中医学院,左侧隔着一个大水塘是工厂。学院的新大门刚建好使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说实话,在南宁的众多高等院校中,母校当时的基础设施还是比较靠后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在我的记忆中都慢慢淡化了。但当年校园积极向上的浓郁的学习气氛,始终感染着我,令我难以忘怀!

当年高考录取率很低,用“万人挤独木桥”来形容也一点都不夸张。因此,那几年能考进高等院校的学子,绝大多数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好学、乐学成为校园里的一股清流。大家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纪律自觉、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卯足了劲,立志不负青春年华。当时最响亮的口号是:刻苦学习,振兴中华!

老师们学富五车,知识渊博,恪守敬业、爱生、严教。像弋丁、焕典、余瑾、祺庭、庆山、斯飞、水清、业国和炎卿等老师,当年都是四十多五十出头,年富力强,风华正茂,他们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

特别值得留恋的是,那时候的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亦师亦友,如同兄弟姐妹般。平时有空,我们也常到老师家里串串门,走动走动,联络感情,增进情谊。毕业后,这种习惯我一直延续至今。我利用到邕出差的机会,忙中偷闲,见缝插针,时不时到庆山、斯飞、水清、业国等老师家里串串门,名为看望恩师,实为不忘师恩。

情感交流是双向的。参加工作后,老师到我工作的地方出差,也喜欢给我挂个电话。不管政务多忙,我都热情招呼,聊叙师生情谊。记得是2005年中秋节,我安排好了工作,计划晚上回百色和家人共度中秋,突然接到庆山老师的电话,得知他和师母下午到靖西。我马上调整计划,派车把家人接过来。当晚我们师徒两家独在异乡为异客,举杯邀明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

很庆幸当年我们生活在一个学风良好、师生情深的集体中。良好的学风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一所学校的真正的财富,这也是我对母校最深刻的记忆!


班委组织的第一次郊游活动照,三排左二为作者,摄于现南宁大桥附近

感恩母校

我参加工作后的经历很简单,三段式:第一段,中专学校任教(10年);第二段,县级党委、政府工作(10年);第三段,地(市)党政部门工作(10年)。服务国家年限一满30年,我即依国家公务员法,向市委打报告,干净利落,提前退休。

工作以来,无论从教,还是从政,我都时刻不忘自己是南师人。做人行事,以母校校训严格要求自己。生怕稍有不慎,玷污母校英名。尤其是在工作中取得了点点成绩,前进了小小一步,我都会自然或不自然地想起母校,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感谢母校的培育之恩,给予我们丰富的知识,为立足社会、展翅翱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十年,我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区本系统学校青年教师公开课比赛,先后获得一、二等奖,参加本校青年教师公开课比赛,均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作为学校团委书记,学校的共青团工作也抓得有声有色,多次被地区团委评为先进团委。这些成绩的取得,功在母校,和母校的培养教育密不可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印象深刻的是,母校老师在给学生传授学问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把教书育人有机结合起来。记得文天谷老师在上书法课时讲到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对我的思想灵魂触动很大。他以宋朝大奸臣秦桧为例,秦桧为一朝宰相,书法了得,但他陷害忠良,为世人不齿,最后他的书法一个字都没能流传下来。文学书法如此,延伸到其他亦然。做事先做人,人做不好,事也做不好。文老师的分析,与其说是在传授知识,倒不如说更像一堂精彩的人生观政治思想教育课。

1995年,我从教学单位转行到行政单位。利用周日,我抽空专程赴邕拜访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卢斯飞老师。卢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弃教从政,环境变了,今后一定要慎言慎行。”我谨记老师教诲,受益匪浅!

如此言传身教的案例比比皆是,限于篇幅,恕不赘述。

大学四年生活,母校给我留下了太多的难忘回忆!值得感谢的方面也很多,尤其是感恩母校予我知识和教我做人。

中文1981级2班全家福

【作者简介】甘伟参,就读于中文系1981级2班。曾先后任百色农业学校教师、团委书记;中共百色地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靖西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百色市发改委副主任、物价局局长、党组书记。现为太阳成百色校友联络处主任。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