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发生了许多大事,其中与建校50周年的师院相遇,实在是我们那一届学子的幸运。如今20年过去了,母校的变化日新月异,早已更名为太阳成,只是我们仍习惯于称呼母校为师院。今年年初我就有回母校看看的念头,得知母校举办70周年校庆的消息后,更是有些迫不及待。因为这厚重的70年,有我参与见证的3年,有毕业后关注她飞速变化的17年,都让我时常记起又时常在梦里寻找……
初遇之美
随着时间的横轴慢慢回调,我的记忆也渐渐清晰起来。那是2003年8月30日,我刚下火车准备赶往师院报道,第一次踏出家乡的土地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南国绿城,我有一些难掩的兴奋和期待。由于比通知书里的入校报道时间提前了两天,我发愁要不要先住在学校附近,等到了9月1日再去学校。还好那时已经有了手机,我尝试着拨打了研究生处的电话,幸运地接通了屈泽民老师,他告诉我当天就可以到分配好的宿舍整理物品入住。我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顾不上近40个小时坐硬座火车的劳顿即刻奔赴学校。到宿舍时已经有一位方同学先住下了,他是师院本科毕业的,在一阵聊天熟识后,他马上带我去置办了一些日用品,算是妥妥的安家了。屈老师的和气耐心和方同学的热情真诚是我对师院人的第一印象,如此平易近人如此大气包容如此情深难忘。
师恩如海
进入正式的学业后,大概在2003年的国庆节前,导师廖赤眉与我们几个学生见面沟通关于确定研究方向的事宜。当时,在场的还有胡宝清、严志强、李澜三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之前也听师兄师姐提到过几位老师,说廖老师是北师大毕业的高才生,学术水平很高、见识很广、人长得很帅。胡老师是中科院的博士,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严老师也是北师大的优秀毕业生,知识渊博,人很幽默。李澜老师是师院的校花,在中央民族大学攻读博士。等到真的见面那天,几位老师谈吐优雅、眼界宽广、见解独到,心里觉得真是名不虚传,选择师院真是对了。
廖老师后来潜心攻读中科院的博士,对我们的直接指导要少些,平日主要靠邮件往来。多数时候是胡宝清老师和严志强老师对我们面对面的指导帮助。胡宝清老师让我管理重点实验室及相关仪器设备,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课本外的知识。胡老师还让我参与其学术著作的编著工作,他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影响着我。他也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常常和我们谈心聊天,甚至带我们下馆子。严志强老师更是和蔼和亲,像老大哥一样,有什么问题都毫不吝啬地给予解答,有什么困难都尽力给予帮助。记得严老师腰不太好,但对我毕业论文初稿的修改仍然十分严谨细致认真,用了几天的时间对论文的架构、支撑性的数据、结论的梳理等都提出修改意见,对每一个不恰当的字甚至标点的使用都加以改正。我拿回经他修改后的论文感动至极、受宠若惊。和李澜老师接触不多,但她记性极好,知道我曾说过对“三农”问题感兴趣,便带我去长沙参加了一次有关的学术会议,我第一次聆听了许多院校和科研机构学者的报告,受益匪浅。在参会的途中和会议后她与我的交谈中,都让我很受感染和激励。
当然,还有其他许多给我们带过课的老师,比如曾令峰教授,在一次上课过程中,知道我是山西人,他便从地理环境、气候、饮食习惯等很多方面解释了山西人爱吃醋的原因,不仅把课堂上的内容通俗易懂地给大家讲清楚讲明白了,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林清研究员、宋书巧教授、周游游研究员、吴良林教授、卢远教授等,都让人同学们敬仰。让我印象较深的还有外语学院的姚本标教授,我们私下都称呼他“标哥”,他的略有乡音的英文发音在我听来却十分地道,后来再听英文电影,一比较也的确如此,而且姚老师也非常风趣,我们英文课的出勤率和成绩一直很好。
能遇到这么多素养极高的老师,何其幸运。在我看来,正因为此,从70年一路走来的师院,才能如此博大厚重如此从容如此笃定自信。
同窗真情
师院的许多学子是很牛的,我们资环学院的师兄师姐就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早早就能独立完成导师安排的学术科研任务,其成果也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工作以后都是单位的中坚力量,他们也是引导和帮助我完成学业的重要力量。还有同届学生中,有的英文好得不得了,有的计算机编程水平相当厉害,有的研一就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简直让我望尘莫及。由于2003级的研究生只有40多人,主要来自资环学院、化学系和中文系,所以我们宿舍的安排也比较自由,得以与几个底蕴很厚的中文系同学在同一宿舍或者相邻而居,他们文学知识的储备、文字功底的深厚、侃侃而谈的口才,真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小小的师院竟然有这许多灵秀之才。在他们的熏陶下,我对他们的研究领域也略知一二,从中也丰富了知识结构,长了不少见识。你说,如此藏龙卧虎如此不拘一格如此低调奢华的师院和师院学子,是不是让人向往。
与同学合影
活力校园
在师院读研的三年,我遇上了最好的老师、最棒的同学,当然还有最温馨的校园。我们当时所在的明秀校区虽然不大,但是教学楼、图书馆、家属楼、宿舍楼、操场、食堂等等布局错落有致,井井有条。在这里想去就能去漂亮的操场大汗淋漓地跑步运动,也经常去高手如云的羽毛球场地驻足,学到点皮毛后乐呵呵地参与其中,无论输赢。在这里还有美味可口的食堂,顾及了来自山南海北的莘莘学子的口味,能让他们大快朵颐。其中我最惦念的是师院早餐独有的生榨粉,至今在其他地方没有尝到,那软、滑、香的粉配上碎肉末、酱料、生菜等,加入高汤后生鲜的味道实在让我欲罢不能。临毕业时,一帮同学们在校园里边走边聊边取景留念,心情放松,嘻嘻取闹,竟也发现有些角角落落从未到过,有些花花草草从未见过,有些林荫树下从未乘凉过,有些假山凉亭从未小憩过,就连陶行知的塑像也未好好端详过,难道能说这样的校园不够大不够美吗?
师院有我眼里最美的校园,最美的老师和同学,一切关于美的事物似乎在师院都能找到答案。我想,要是把这些美好一一串联起来,一定会让我们每一届的学子与师院的情结历久弥新、历久弥坚、历久弥珍。
初入学时心里想着三年的时间还好遥远,要慢慢了解感知师院的一草一木,临毕业时突然觉得三年的时间过得好快,还来不及融入师院的每个角落,已然要说再见。如今师院即将迎来70华诞,送上最美好的祝福吧,就让不经意间从指缝划过的时间凝聚成师院蓬勃发展的璀璨星光,在南国大地煜煜生辉、灼灼其华!
毕业合影
【作者简介】上官贞军,研究生就读于2003级人文地理学专业,现就职于华新燃气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