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3日,是我到太阳成报道的日子。那一天的场景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依稀记得天空淅淅沥沥下着细雨,我背着厚重的双肩背包,左手撑着一把黑色的雨伞,右手拖着沉甸甸的行李箱,迈着喜悦而轻快的步伐走向武鸣校区的校门。微风夹着细雨吹动了路边的小草,吹动了道路两旁树木的枝叶,也吹动了我的发丝。我怀揣着憧憬,一路寻找着位于松园的十栋宿舍楼,期待着遇见一切美好。
念念不忘的师生情
想起第一次见何英姿导师,是在2022年4月份的研究生远程复试上,我第一眼就注意到了何老师那如向日葵般灿烂明媚的笑容,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面试的紧张感也因何老师的笑容而消除了一大半,面试很顺利地通过了。
正式开学后,迎来了与何老师的相见,惊叹何老师有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气质,又有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智慧,是我心目中想要成为的形象。随后经过双向面试,我特别幸运地成为了何老师的门生。在这一年的相处中,不管是知识上的传递,还是生活上处世态度,我都得到了很大的熏陶。对于我的学术研究,何老师总是在百忙之中抽空时间给我评估论文内容的准确性、逻辑性和结构,还会细心地纠正错别字、语句表达不通畅等问题,再针对我的论文进行整体性评价,提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对于课堂教学,何老师总是笑容满面地给我们分享她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又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给我们分析各种各样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还会让我们实践说课和试讲,对我们存在的问题给予一针见血的指导。对于做人,何老师告诉我们要拥有四大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行动能力、承受能力,还有四大品质——大愿、远见、奉献、勇敢,为我们以后的教育职业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让我受益匪浅。涓涓师恩,铭记于心。
作者(右四)与导师何英姿及同学合影
携手并进的同窗情
也不记得具体的日子了,只记得是夏天的热风,空气中都透着炙热的烫意,在拥挤的小教室里,天花板上的风扇在吱吱吱地转悠着。也就是在这里,我遇见了在南宁师大求学时光里与我合力前行的同学们。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背景和兴趣爱好,有着不同的脾性,但是我们却相聚在太阳成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科教学(生物)专业一班,一起经历了很多有趣而又有意义的事情。
一起团建,最后排右一为作者
在课堂上,我们彼此启发,遇到难题,总是互相勉励,互帮互助,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等教学任务的构思和设计;在课堂外,我们组织了班集体团建,一起聊天做游戏,还参加了排球比赛等各种活动。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在今年5月份的时候,我们一起筹办了太阳成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研究生学术论坛。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一无所知,到后面的逐渐成熟,最终成功举办了以“践行课程思政理念,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主题的研究生学术论坛。虽然,在这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在我们的同心协力下一一攻破了这些难题,这是一件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的有意义的事情。相会是缘,同行是乐,共事是福。年少时光里的同窗,是我们彼此青春的收藏家。
同窗们在分论坛一起做汇报,后排左三为作者
彼此信任的队友情
一声哨响,羽毛球比赛正式开始。球场上飞溅着汗水,队员们迅速展开身体,奔跑在各自的位置上,紧张而激烈的对抗开始了。我的队友们在球场上不停地来回奔跑、前扑后救、跳跃击球以及暴力扣杀。他们反应迅速,身材敏捷地穿梭在球场上,将球有力量、有技巧的回击到对方无法触及的位置上,每一次的精准击球,都响起清脆的拍击声,回应的还有观众们热烈的欢呼声,整个球场弥漫着一种激烈而又热烈的氛围。
作者(左一)和队友打羽毛球比赛
这是今年5月份,我们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举办的一场“环生杯”羽毛球赛,我自告奋勇担当羽毛球队长,带领着我们班的羽毛球队参加比赛。队友们每一场比赛的精彩表现,都离不开背后日日夜夜的训练,还有彼此信任,互相学习,相互扶持的队友情。经过无数次的训练和磨合,我们在赛场才懂得互相补位、互相支援。最终,在全体队友的共同信任和努力之下,顺利夺得了“环生杯”羽毛球比赛的冠军。那一刻,我们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的汗水和努力得到了回报,展现了我们学科教学(生物)专业一班不服输、努力奋斗的体育竞技精神风貌。另外,在校级的“芳华杯”羽毛球比赛中,我们和本科生的学弟们重新组建了一支队伍代表环生院比赛,也获得了校级羽毛球比赛的第五名。虽然没得冠军,但是我们赢得了友情,赢得了健康的体魄,赢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展现了我们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
每一次的羽毛球比赛背后,都是队友间相互信任和默契配合的合力,是团队凝聚力的证明。我们的队友情将会融入我们的骨髓,伴随着我们继续前行,去迎接未来生活中的挑战。
作者(左一)和队友参加校级羽毛球比赛
年华似水,匆匆而逝。我在南宁师大的青春时光里穿梭,擦着风,顶着雨,不躲不避,踉踉跄跄,跌跌撞撞。也许,在将来的某个阳光慵懒的午后,当我们重新唤醒这段被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年华,会再编织出一幅绚丽的回忆画卷,从而无声地感叹,真好啊!
【作者简介】陈春莉,就读于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学科教学(生物)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