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追逐星空,跨越山水,是地理人终身的浪漫。
遥想高三,报考母校地理系纯属偶然。假如不是好友的哥哥前一年就读地理专业,并告诉我此专业很有意思,让懵懂的我吃下一颗报考的“定心丸”;假如不是我从小向往山川湖海,或许我将无缘成为地理人。
2005年9月25日,我顺利来到母校报道,正式成为地理专业的学生。那时,我才知道受前一年地理纳入高考科目的影响,作为广西唯一的地理系扩大了招生规模,使得2005级地科班成为史无前例的超级大班,全班共有100人。
庞大的班级,让班干部不敢轻易组织活动,难得的是该有的活动倒也没落下。更幸运的是,地理专业拥有一项必修课程——地理实践课。原来,野外实习是地理系的优良传统,所以我们注定可以一起去看那些远方的山川湖海。或许只有一起去远行,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地理人!
实践准备
经过大一、大二学年的系统培养,我们学习了《地球概论》《自然地理学》《地貌学》《中国地理》《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课程。2007年的暑假,学校组织开展了为期十天的地理实践课。本次地理实践主要由曾令锋、朱文、周游游和党洁老师带队。由经验丰富的三位专业课老师负责地理讲解,而像大姐姐一般的党老师则负责协调大家的日常生活。
尽管广西的暑期酷热无比,但我仍非常期待此次的地理实践课。为了做好野外实践准备,我们还专门采购了外出的必备装备,例如:双肩包、帽子、大号水杯和轻便服装等。现在想想老师们面对这100个学生的超大队伍肯定很头痛,因为在野外吃什么,在哪里住?是需要妥善安排的大事。只是我那时还年轻,光顾着能一起出去野外实践,并没有深想实践活动背后老师付出的精力。
出行的第一天,我们准备好行囊,跟着带队老师和班干部,登上了提前备好的大巴车,踏上了期待已久的远行。
登上高山
第一站,考察上林大明山。大明山距上林县城几公里远,当时大巴车将我们运送到山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顺着道路走到山脚下,一条清澈的小河缓缓流出,很多小朋友在这个天然浴场中戏水。记得当我站在大明山下,看着高入云峰的大明山延绵至前方的天边,顿时感到自己的渺小,看来想要征服大明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时,有些同学开玩笑说:“要是能徒步爬完大明山,今晚我们的脚会不会废掉了?”
全班同学浩浩荡荡地向大明山前进,慢慢地整个队伍越拉越长。对我而言,爬山是充满挑战性的,既能锻炼自己的耐力,又能检验自己的体力;爬山是充满趣味性的,既能和同学们闲聊各地风物,又能欣赏山中风景。记得身边的同学看见这满山的八角树,不由得好奇地问道:“这些是什么树?”这难不倒我!外婆家后山上种满了八角树,我从小就认识。于是,我便给他们解释说:“这是八角树,它结的果实就是我们常吃的八角香料;你看这些树上长满了绿色的八角,隐藏在树叶中,不仔细还不容易看出来吧”。
我们继续往上爬,和后面的同学拉开一段距离后,就变成了爬山队伍中的“先头部队”。三位老师知识渊博、风趣幽默,深受大家欢迎。最搞笑的是老师随身携带一个大喇叭,好像生怕“搞不定”这100人的大班级。一路上,老师不仅随时为大家解惑,还一起说说笑笑。最重要的是,没想到他们户外运动水平更厉害,有两位老师一直保持在前头,我差点跟不上他们的步伐。真不愧是学校地理系的招牌教师啊!
爬到半山腰,我们惊奇地发现对面山腰上有房子,真是印证了那句古诗“白云深处有人家”。别说外省的同学连连惊叹道:广西人民居然会住在这么高的山里?连我也感到惊讶。巨大的山脉连绵起伏,每次我以为登顶的时候才发现这只是小峰顶。爬上三分之二山峰的时候,我们发现绕入一个峰谷竟然还有一户人家。狭小的谷地仿若一个静谧的世外桃源,清晰可听鸡犬之声,屋前屋后散落着小块菜地。就连见识多广的曾老师都觉得新鲜。现在细想,山上的人家应该是以种植八角为生吧,不禁感慨中国人的生存能力真是非常坚韧!
午后,眼看日头偏西,老师们便招呼大家往回撤。我们略感遗憾地往回走。这时,有同学提议“先头部队”是不是应该拍照留念,大家纷纷响应。
2007年7月21日,05级地科班考察上林大明山时“先头部队”合影留念
此次暑期野外实践,鉴于有限的资金补贴,同时为了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故而我们此行大多是借住在当地学校的宿舍。之所以能够在这些学校借宿,得益于母校和老师“学子遍广西”的缘故。
于是,我们开启了每天留宿当地学校宿舍,第二天再带上我们的行李前往下一站,就这样我们循坏着“打开铺盖、卷起铺盖”的流浪生活。好在20岁出头的学生,正是精力满满的年纪,并不以此为苦,反倒以此为乐。
流连山林
第二站,我们前往马山县。没想到在路上,我们遇上了漫长的堵车。老师们前去了解情况后得知前方发生了车祸,只好要求大家在车里耐心等待。当看到狭窄的县道路上挤满了乌乌泱泱的人群,大家似乎等得不耐烦了,老师便招呼大家到旁边的地里走动走动,闲聊中又给大家上了一课,传授了远方山脊形成的原因。在那个酷热的午后,那片山脊的曲线像一条优美的波浪线轻轻柔柔地落入我的心里。
在马山县,我们重点实地调研古零镇。这里为大石山区,以喀斯地貌为主,地形复杂,石山峰峦叠嶂,悬崖峭壁,山高谷深。记得我们爬上一座不知名的石头山,看见这里的植被保护得尚好。在半山腰上,曾老师选择一个高地,拿起大喇叭开始讲解这里的地形地貌,热爱学习的同学们里三层外三层围着他,认真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关键的知识点;而我则漫不经心地站在外围,看着陌生的石山地貌神游。
只记得曾老师提到马山县盛产肉质鲜美的黑山羊,当地农民们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导致马山“石漠化”现象一度很严重。政府部门不得不控制黑山羊的数量,才让山上植被慢慢恢复起来。
在马山县古零镇考察
第三站,我们回到高峰林场。老师们随机找了一处地方停车,再带我们去附近的山林认植物。山上松树长势占优,树底下也长满了低矮的灌木丛,蕨类植物是这里的优势种群。记得休息的时候,同学们纷纷拿出零食和水,在那个茂密的山林里席地而坐,还互相交换着食物,那场面真像是一群贪吃的小松鼠遍布在山林里。
在高峰林场听老师讲解
随后,老师们貌似随意找到一块荒田,招呼大家从车里拿工具来挖坑,这是要开展土层观察了。男生们一马当先,率先开挖起来。他们没力气了再换一波人,一些女生也不甘落后,挖地本领毫不逊色。终于,大家挖了一个半人深的大坑,周游游老师让我们仔细观察后,才开始讲解土层的相关知识。老师让我们记录下这里一共有几个土层,每层的厚度和颜色,并告诉我们如何区分不同的土层。那些专业的土壤知识早已经模糊,但是老师现场授课的场景却历历在目。
这些天,大家已经习惯把大巴车当作“移动的家”。由于连续赶路,很多同学的衣服没有及时晾干,不记得是哪位同学开的先例,把自己的衣服挂在座位上方,此项“壮举”得到了很多同学的效仿。于是,大巴车被各色衣服装扮得五颜六色,看起来透着另类又很好笑。还记得每次从乡村经过,都会吸引老乡们的目光。如果恰好大家正在集体K歌,想想人们看见一辆五彩斑斓的大巴车,又听见里面传来粗犷的、洪亮的歌声,这种怪异的组合,绝对是乡野里最闪亮的车队。有时候,我会看见一群小朋友站在道路旁惊奇地看着我们的车子,大家互相打量对方。哈哈,用现在的流行语形容,那场面就是看见彼此眼里都闪烁着清澈的愚蠢吧!
奔赴大海
踏过了高山密林、丘陵平原,大巴车带我们向钦州、防城港奔去。不要问为什么不选择北海?那是因为那点可怜的经费只能带我们去其他海域转转了!不过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一起出发了,目的地是哪里就不重要了。
第四站,我们到达钦州,观看了历史海岸线、钦州海港、无名海岛和红树林。记得钦州的历史海岸线已远离现在的海岸线十多公里,大家跟随老师来到田里查看了曾经的海岸线。老师告诉我们,历史海岸线发生的原理和判断依据。其实,我听得云里雾里的,或许是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吧。但却清晰地感受到自然界沧海桑田的威力,山与海也会发生置换啊。原来变化才是事物的永远规律,地理现象也不例外。
在钦州港乘船
此时的钦州港还没有纳入北部湾一体化规划建设,但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当我站在钦州港前,还是会为眼前巨大的起吊机和集装箱感到震撼。当时,老师热烈地讲述了什么知识,我是一点没能记下来,因为坐船渡海才是我最期待的事情。其后,我们穿上救生衣,分别坐上自选的船,彼此在船上拍照、玩闹,或是向其他船上的同学吆喝着,激情飞扬的青春在此刻肆意生长。到达海岛边,老师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大家游玩,小小的原始海岛上还住着人家,我们热烈的笑声吸引了当地一些小朋友,而我们也成为了他们的风景。
在钦州学院合影留念
第二天,我们参观了钦州的红树林公园。在夏日的酷热下,我们依次走过栈道,边走边听老师讲解红树林湿地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饶有兴致地仔细查看红树林的真容,还幸运地看见几只白鹭优雅地从我们眼前飞过。
从山到海的转换,扫除了大家连日奔波的疲惫。朱文老师还告诉我们,防城港的海滩比钦州更漂亮;曾老师还调皮地说,要带我们去逛逛遍布越南特产的街区,体验一下边境风情,将大家的期待值拉得满满的。
第五站,我们来到了防城港,逐一考察乱石滩、北仑河入海口、中越边界和金滩。犹记得老师提前宣布即将到达乱石滩,大家远远听见海浪的拍打声。这时候,有些心急的同学已经站起来,想知道乱石滩在哪里?可是,等车停好的时候,大家都懵了。因为这里是一片坡地呀。还得是老师领路,只见他们轻车熟路穿过一片旱地,再翻过一座小坡,海滩立马映入我们眼帘。那时,乱石滩只是一个原始海滩,人烟罕至,被我们可以独占整个海滩了。同学们在海边尽情玩耍,分享着彼此的快乐。为了安全,老师反复交代同学们千万不要擅自下海,真是为大家操碎了心呀!
在防城港某海滩留影
第二天,我们去北仑河入海口观光,还参观了中越边界处繁华的街巷。果然如曾老师所言,这里的建筑受到越南风格影响,房子喜欢刷暖黄色,装饰也比较华丽。印象较深的是那里均设立了中越界碑,这些碑石的历史久远,可追溯到清代。
在金滩前听老师讲解
随后,我们来到著名的金滩景区。金滩果然是最好玩的,沙子虽然比不上北海银滩的细腻,但是胜在海水比较干净、海浪壮观。同学们在长长的海滩上,三三两两地组成群,手拉手在海边冲浪。就算海浪声再大,也盖不住大家青春的笑声。我似乎已忘记此行的真正目的,只想漫步在金色沙滩上。几位老师忙着给我们拍照,因为他们带了比较先进的摄影装备,有着精湛拍照技术,所以老师最受欢迎。此时的他们化身为专业的摄影师,为我们留下无数难忘的照片。
笔者在金滩留影
挺进深山
第六站,我们从大海挺进十万大山的深处。在路上,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十万大山的基本情况。十万大山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长100多公里, 宽30-40公里,总面积达2600平方公里,是广西最南的山脉。我们在山路上盘旋而上,大家不时发出一阵阵的呼声,因为遇见飞跃而下的小瀑布、壮观的云海和那些层层叠叠的山峰。老师们非常了解年轻人的心声,总是适时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让司机停车,让我们与大自然来一场浪漫的“约会”。
在十万大山途中留念
在深山里,我们考察了高山溪流。小溪的河床遍布着大小不一的、圆润的石头。老师要求我们仔细观察这里的山势和河床的石头形状。最后老师告诉我们:这里地形陡峭,山高林密,使得汛期涨水快,冲击力强,才会把这些河床的石头磨圆的。
那天下午,我们停留在十万大山深处的一个小镇上。老师带我们穿过村落,越过山岗,趟过溪流,最后来到一处历史泥石流现场。曾经,这里发生了规模巨大的泥石流,我们远远看着一片乱石滩从半山腰延续到山脚。老师解释说,这里曾发生过典型的泥石流,现在仍基本保留着原貌,还带往届学生来这里参观学习。所以,这片泥石流算是学校地理系的专属野外实习基地了吧。
当晚,我们住在小镇的学校里,这里位于十万大山腹地深处,四面环山,出行不便,镇区的规模很小。这是我们住过环境最恶劣的地方。我第一次体验到偏远的乡镇中学真实的、糟糕的住宿环境,连党老师看了都直皱眉头,不过还是努力安抚大家先安心住下来。可怕的是宿舍还缺水停电了,幸好机智的同学想到去学校门前的小溪边清洗自己和衣物,还引来了当地一些狂野少年的围观,这真是永生难忘的艰辛历程。
第二天,我们来到上思县城,远眺了上思县城附近的那扳水库。返回途中,老师喊大家下车观察了当地的地貌特征,还告诉我们现在位于扶绥县。记得那里主要以旱地为主,道路两旁主要种植了甘蔗和木薯。走进一片山地里,老师带我们找到一种特殊的地貌,并讲解了相关原理。
回到吴圩镇,正好临近饭点,老师们决定让大家在这里解决吃饭问题。记得这些天常常吃粉,我们真是吃腻了。我和几位同学很想吃饭,可是饭店的价格又远超我们的预算。不甘心的我,鼓起勇气去和老板娘商量,问道:“阿姨,你能不能给我们单做四五个素菜,我们七个同学每人凑五块钱来支付饭钱?”没想到心善的老板娘同意了我的提议,还多赠送了菜汤。于是,我怀着感恩的心情,带领一帮同学成功吃上了家常饭菜。
在吴圩镇凑钱吃饭
尾声
此次远行,正值夏季,大家连日在野外奔波,回校后发现每个人都黑了不少。虽然野外实习比较艰辛,但是我们充分发挥地理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圆满地完成了2005级地科班的地理实习。通过此次远行,不仅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友谊,磨练了个人意志,还让我们在山川河流中领略到地理世界真正的魅力。
母校,是我远行的起点。多年之后,从事城市规划研究的我,不仅保留着地理人的内涵,不断探索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拓展了地理人的外延,投入城市发展研究工作。
【作者简介】刘晓丽,就读于2005级地理科学专业。现就职于南宁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南宁市高层次人才E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