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太阳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庆专栏 > 正文

校庆专栏

【七秩华章•我与南师的故事 】难忘的人 难忘的事

文章来源:宣传部 作者:谢裕增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5日 点击数: 字号:

当时光回旋,当记忆恍惚,当人到中年,当往昔点滴从心底慢慢弥漫,那些人、那些事,如电影放映般,一一呈现,恍如昨日,又似在今朝。

2005年,一个年方十八的愣头青,带着羞涩与憧憬,走进了广西师范学院。在长岗校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大字在花丛中若隐若现。于是乎,一种全然不同的崭新生活开启,四年青葱岁月,在温馨美丽校园里悄然度过。

关于青春回忆,此间比重不可小觑。感受聆听,记忆的线缠绕过往,文字或许略显繁琐略为单调,叙述画面或许仅篇中人方能领会并相视莞尔一笑。但,此中种种,皆为过往最真实之感受,或有偏颇不足,且当笑谈闻之,且听一一赘述。

2006年,新闻系老师下宿舍走访学生

来到大学,记忆深刻之人,首当其冲为班主任李志雄老师。他和蔼的笑脸,一直定格至今。性格外向的我,较之循规蹈矩的其他学生,尤显调皮活跃,锋芒毕露。李老师身为班主任,当更为辛苦和操心。

记得2008年,作为新成立的新闻系,学生实习面临困难,很多单位无法或不愿接收新闻系学生去实习。眼看我们实习无望,怎么办?李老师愣是凭借着自己曾经在媒体的工作经历,一个个电话打给曾经一起出差的同行,请求曾经的同行帮接收学生实习,其中的一些同行跟李老师只有一面之缘。记得李老师曾带我和班上女生莫小洪一起挤公交车,从北湖路卷烟厂公交车站坐车到迎宾路新华社广西分社,在南宁40度高温的天气里等候2个多小时,浑身被汗打湿了。最终,在他的软磨硬泡、极力推荐下,我们得以到新华社广西分社实习。而我和莫小洪也没有辜负老师的苦心,实习期间积极肯干、认真好学,发稿数量遥遥领先同期实习的其他名校实习生。若干年后,一位师妹跟我说:“李志雄老师不求回报对学生付出,当年他冒雨带我们去新浪广西参观,也是浑身湿透的。”对了,这位师妹是在李老师的安排下我才认识的,现在已是我的妻子。一直关心我们婚姻大事的李老师牵线搭桥,让师兄照顾师妹,照顾着照顾着就成了一家人,更是传为佳话。

熊高老师教授《摄像技术》课。当时体格瘦弱的我,扛摄像机有点吃力,熊高老师耐心教导我,从扎马步的基本功开始练起。当我自认为已经把马步扎稳了的时候,熊老师让我扛着摄像机进行拍摄,而他冷不丁地从背后推我一把,看我脚步踉跄,又哈哈大笑,继续耐心教我扛摄像机的其他注意事项,对我的宠溺之情溢于言表。

四年朝夕相处,老师们才情迥异,各具特色:靖鸣老师的风度翩翩、谢晖老师的挥洒自如、林荧章老师的旁征博引、陈洪波老师的亦师亦友、李孔铸老师的嬉笑怒骂、陈祖君老师的温文尔雅、邓晓梅老师的雷厉风行……

今天再提起母校的记忆,老师们谆谆教导诲人不倦的场景一一浮现。如今想起,感恩之心更甚,老师对一群叛逆期孩子之包容付出,此中之真意,待为人师表,待年岁见长,方更为领悟理解,弥足珍贵。

2006年,作者(左二)参加辩论赛

在大学,除了上课,就是各种社团活动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

大学期间我加入了长岗校区记者团、学校校报、红水河网站、新闻传播系分团委学生会等。当时社团的团建活动基本上都是烧烤。因此大学四年,我的足迹基本上遍布南宁市能烧烤的公园,比如人民公园、狮山公园等。

在社团的时光既让我收获了快乐、得到了友谊,还让我得到了成长,其中最大的成长应该是:胆子更大了。

有一次,学校在明秀礼堂举办晚会,身为红水河网站学生记者的我,到现场采访。当时,我记不清校领导的致辞,万分焦急,情急之下,我等校领导走回座位时,直接过去“收缴”了她的致辞稿,这似乎也初步凸显了我作为记者的潜质;和姚星宇、吕心田、陈晓、刘佳等人组团代表新闻系参加学校辩论赛,在这个过程中,有老师的指点、师兄师姐的陪练,我多次被评为最佳辩手,新闻系获得冠军,我们也被同学们戏称为吵架最厉害的人;我还利用职务之便,“窜访”学校邀请的各种大咖们举行的讲座现场,基本上每个讲座,我都听得很认真,也是最积极举手提问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吸收了大咖们提供的各种“养分”;后来,我的胃口越来越大了,就四处打听校外哪里有讲座,现场聆听过的名人讲座有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的李希光教授、广西本土作家东西、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等,有些让我震撼、受益匪浅。此外,和卢超师兄、同学邓泉昌去广西电视台体育频道实习,从零开始接触电视新闻,和莫零枫、黄志伟、张田夏荫、李婷婷等师弟师妹一起组队去《南国早报》实习,工作性质是夜班实习编辑,每天晚上骑车经过人民公园,呼啸而过的是青春、热血和梦想。

在此期间,我还读了不少文学、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这倒不是因为我多喜欢,而是当时流行这个,你若不知道萨特、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不知道存在主义、超人哲学,不知道梦的解析和精神分析,你好像就不配大学生的身份,你和人交流起来就没共同语言,就没面子。读来读去,似乎也就记得几个名词和概念,了解得很肤浅,但总算聊胜于无吧。现在想来,有些东西装门面的多,未必就有多爱好。有些道理懂了,实际操作却不合性格,比如我细细读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走向社会后却不会利用人性的弱点,想来是朽木不可雕也。

2007年,作者参加新闻系教学工作座谈会

回想起来,我的大学生活是忙碌的,充实的,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一件件具体的事构成的。回忆起来,那点点滴滴,仍很清晰,仿佛就在昨天,仿佛就在眼前,证明我的青春不曾虚掷,无怨无悔,也常常让我在孤筏重洋、艰辛异常的时候觉得:自己应有一往无前的坚持。

因为母校的气质、四年的时光以及难忘的人、难忘的事,都给了我诚挚热爱的成全、坚持到底的勇气、为师为友的示范。

这所有的美好和珍贵,都已经刻在了我的骨子里,成了我人生中的回味与永恒。

【作者简介】谢裕增,就读于新闻系2005级新闻班。曾任职于中国铁建、广西建工、西江投资集团等单位,现任职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兼人文素养教研室教师。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