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太阳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校庆专栏 > 正文

校庆专栏

【七秩华章·我与南师的故事】有爱有工作便有希望——筑梦南宁师大,“机佬”有希望

文章来源:宣传部 作者:林春才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3日 点击数: 字号:

1998年,作为大二学生代表,我参加了母校(时为广西师范学院)45周年庆的大合唱,没想到一转眼又到了母校的70周年庆,而我已过不惑之年。

与母校结缘纯粹是误打误撞。那一年高考,第一志愿录取分数水涨船高,而我以数分之差失之交臂,服从调配被广西师范学院录取,成了母校97级数学与计算机科系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职师班,简称97计本)的一名学生。

作者和弟弟1998年在广西师范学院明秀路大门前合影

上下求索,行而不辍

既来之则安之。我心里想着毕业后做个灵魂工程师也不错,那就让这里成为我梦想的起点吧。这样想着,我开始对未来的四年期待起来。我与母校不得不说的故事里,有师生情,有友情,当然也有爱情。

知遇之恩师生情

进入广西师范学院之前,作为来自农村的鄙陋小子,志向是考古的我听说过计算机,见过电脑,就是没有摸过。面对着那台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计算机,我既新奇又兴奋,然而更多的是陌生感。于彷徨时,在无助处,幸好得到了很多老师给予的无私帮助。

九七计本师生在广西师范学院(明秀校区综合楼)台阶处合影,后排左五为作者

刚毕业便担任我们班主任的邓育林老师,跟班上年龄最大的同学同年,她就像大姐姐一样关心着我们。刚进校不久,适逢中秋佳节,邓老师组织大伙在足球场上围坐,望月谈心。大家吃着学院后勤处发的散装月饼,用各自家乡的发言为同学送上祝福。浓浓的同学情冲淡了思乡情。我想,即使毕业分别了二十多年,那一轮明月应该还印在同学们的心中。

伍敏善老师曾经上我们的概率论,在认真听伍老师的课后,不挂科是其中一个收获,最大的收获是了解小概率事件原理之后,我从此就没有买过彩票。

高数很难,但朱慕莲老师很认真,除了那些让我学得很艰难的函数,印象最深的是某次在学校通勤车上朱老师对我进行的事业观、择偶观教育。她语重心长地说:“小林,找女朋友就要奔着结婚而去,一定要找知根知底、有共同目标的女孩子。”

憨厚可亲的黄忠勇老师上我们的汇编语言和人工智能,遗憾的是他英年早逝,在人工智能深度介入教育领域的今天,我们再也得不到他的指点。

而对我学习计算机语言影响最深的是蒋雪玲老师。在蒋雪玲老师的鼓励下,Pascal和VB两门计算机语言课程虽然不能说学得最深最透,但却是我学得最有兴趣最感轻松的课程。在后来的中学教育生涯中,我不由自主地模仿蒋老师的项目式教学方式、鼓励式教育行为。

此外,还有中庸睿智的钟智老师、温柔婉约的覃晓老师、英姿勃发的杨燕老师、英俊潇洒的麦雄发老师、喜欢“想当年”的刘进老师……虽然我当时学艺不精,但正是他们所上的专业课把我引入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大门。

成绩不是很行的我,胜在虽愚笨而求知若渴,老师们也很愿意给予机会、给予指点。在他们的推荐下,我在学院学工处帮忙复印装订过资料、在桃源路小学文印室印过试卷、帮外校教授制作过讲演幻灯片、在南宁民族师范学校修过计算机,有的有报酬,有的纯粹是社会历练。在摸索中完成了一项项任务,渐渐熟悉办公流程,这让我在入职后迅速掌握教育行政实务。拿到报酬后,用自己挣来的钱买花送给女朋友看到她那灿烂的笑容时,我知道劳动的乐趣或许就是让人快乐。而这一切,跟老师们对我的关爱和帮助是分不开。

学习之余,作为农家子弟的我利用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去为自己挣生活费。我父亲是乡村教师,收入微薄;母亲在乡镇企业下岗后,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远赴广东打工。我和弟弟分别在1997年和1998年考入大学,为了让我们兄弟俩都能够读上书,父母想了很多办法,叔伯兄弟的暖心支持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恰好学校有勤工俭学的机会,我便提出了申请。从此以后,在教师宿舍区的校道上、在综合楼的男卫生间里、在化学楼后的苗圃里、在行知园的亭子后面、在图书馆里,都留下过我的足迹。面对熟悉的或不认识的同学的异样目光,我曾经难受过,但想起跟同学们一见面就告曰“我住在22栋2楼1号,大家有困难就来敲门”的李明叶老师对我说的:“靠自己的劳动挣钱,不丢脸。不用在意别人,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于是,我昂起了头,坦然而自在地扫起校道的落叶。直到现在仍然记得,在苗圃育苗喷淋时那群不召即来、挥之不去的大蚊子,轰轰然像一架架战斗机飞扑而来,穿透厚厚的牛仔裤,给我留下一个个大红包;也还记得,刚入学时曾经在班里放狠话“我要看完图书馆里所有的书!”台下响起的善意哄堂。现在想起来,那会儿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啊。

四年匆匆而逝,红楼的书还没看完几本,以至于在毕业道别班会时,有同学还拿我来做“空有远大目标”的反面例子,唯有安慰自己说,成为激励其他同学奋进的例子也不错。虽然图书馆里面浩如烟海的图书没有看完,但是我也利用勤工俭学整理过刊的机会看了不少的杂志、报纸。故纸堆里的各种励志故事,成了走到教学岗位后和学生“吹牛”的本钱,随手拈来的教育段子、专业冷知识让我在与学生交流时得心应手。负责勤工俭学的老师们很欣赏我任劳任怨的性格,有时候还偷偷让我同时兼两份勤工岗位。他们的支持是对我的极大鼓舞,在那之后,我干起工作来就越发有劲了。直到现在,我仍然谦卑肯学、勤勉做人,这或许是母校留给我的最大宝藏。

携手并肩同窗情

97计本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虽然家庭成员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大学四年里,班级组织了各种课外活动,搁到现在,应该叫“团建”活动。狮山公园的烧烤围边、大王滩的游船上、崇左左江归龙斜塔下、靖西通灵大峡谷中都曾留存我们的欢声笑语。“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青春年少的我们,不需要鲜衣怒马,也有人陪着看烈焰繁花;也总有人素面白纱,陪我度恬淡年华。春风拂柳,仲夏鸣蝉,金秋红叶,严冬白雪,四度春秋,几多欢喜几多收获,记忆里满满的都是同学们的笑脸。

九七计本崇左江州归龙斜塔江边合影,后排右七为作者

大概是某一年的重阳吧,同学相约骑行天雹水库。秋风一阵一阵地吹送,我们却有龙行天下的豪情。在水库周围结伴欣赏水库风光之时,突然有一位眼尖的同学指着远处说,那边是不是失火了呀?大家齐望手所指处,果然那里有一阵浓烟冒起。有人提议说,我们过去看看吧,万一是失火了呢?于是大家就穿越那些荆棘小灌木丛,跑到冒烟的地方。果然,确实是有火焰在燃烧,周围没有其他人。我们赶紧扯下一些树枝,拍打着那火焰。一阵忙碌过后,火被扑灭了。大家都很高兴,觉得自己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在往回走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摸摸自己的手腕,说:“手表不见了。嗯,算了。不回去找了,就当是留给祝融的礼物吧!毕竟被我们打败了。”

天雹水库几个扑火的少年,后排左四为作者

毕业后,大部分同学成为人民教师,有留在首府南宁的中小学、中职学校(后多升级为高职院校)的,有进入高校任教的,有回到家乡支援家乡教育事业的,有“流离”到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打拼的,也有进入企业干成高管的。进入教育战线二十多年以来,我们班同学之间联系从未断过,从QQ、5460同学录、微博到微信,线上关联不断线下时常会面。如果有出差学习到对方的城市的机会,肯定是会事前预告,多忙都谋划抽空会面,事后对着小聚照片嘲笑对方冻龄未老。如果有共同进步的机会,肯定是互相提醒互相提携,风花雪月之余也不妨谈谈教育科研教育大计。就这样,我们相互追赶、相互鼓励,教育教学事业与个人专业化发展相得益彰。目前,我们班至少已有10位同学获得高级教师、高级讲师或副教授职称。而我在大家的鼓励和支持下,2021年通过评审成为信息技术专业正高级教师。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说的就是我们97计本这个携手并进为教育事业打拼的团体吧。

相濡以沫的爱情

不是相濡以沫才会喜欢上一个人,而是喜欢上一个人之后,才会相濡以沫。那个中文系的女孩子,她闯入了我的生命,恰似突然而至的夏天,热烈而奔放。“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相逢俱是少年,两情相悦,从校服到婚纱,是浪漫也是现实。婚前琴棋书画诗酒花,婚后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我拼搏事业的时候,是她“十指尽沾阳春水”,虽然常常自嘲“既是职业女性,又是家庭煮妇”,然而操心一饭一蔬,费心养育两个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我对她倍感亏欠的是,好像干了很多事,事事无成却还顾不上小家。个中酸甜苦辣,都是真实而平淡的幸福,唯有选上去年乱填的歪词一首,且不管平仄,但表心意:

蝶恋花•琥珀婚志

执手相约人生路。琥珀坚硬,情埋深核处。岁月如歌亦似刀,容颜易老心尚在。

共抚顽儿承一担。柴米油盐,漫漫煎鱼路。曾道君当作磐石,蒲苇如丝无转移。

回忆起在母校的四年,收获的不仅是毕业证,更有我难以忘怀的师生情、友情、爱情,它们在我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给我以勇气和动力,让我能够直面生活的惨淡。

薪火相传,感恩前行

2001年的夏天,我毕业了,来到碧海银沙的北海,任教于北海市第五中学,教信息技术,成为别人所说的电脑老师。由于信息技术为非考试科目,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由于我是“电脑”老师,凡是带电的理应都是归我管,办公室计算机、文印室针式打印机、多媒体教室投影机都是我的地盘,实验室的胶片幻灯机、同事的电热水壶、班级的插座也是我的势力范围……历练多了,我都略懂。是不是从此以后就领着额定工资,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呢?我迷茫了。但我想,这不是一个南师大人该有的样子,我开始积极寻求适合我的方向。

得益于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1.0工程……具有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我从参培教师开始,逐步成长为市级培训者、区级培训者,获得过教育厅颁发的区级优秀培训者嘉奖和中央电教馆颁发的优秀培训者证书。

或许,成为“机佬”(计算机老师的爱称),专业化成长可能没有现成坦途,那么就自己来趟路。我不再抱怨当初为什么被选入计算机科学教育这个专业。既然来了,一切就都是最好的安排。面对身边优秀同事,无论他任教的是英语还是物理,是化学还是语文,我默默跟随,默默模仿,摸索 “机佬”的专业化成长道路。

就在今年9月,明年就要退休的覃老师跟我约周末用录播室录制基础教育精品课,让我忆起刚毕业时被覃老师制作的精美Authorware课件刺激到,转头跑回学校教师宿舍一楼杂物间的单身宿舍,埋头认真专研基于流程的解释型图形编程语言。刚学到半桶水,接到地理老师因准备全国优质课参赛课件的求助,于是我竟敢教地理老师做课件。说起来,这是一个“机佬”向化学老师学Authorware转头教地理老师制作课件去比赛的故事。或许,这就是南师大人严谨而又开放的性格传承吧。

“一枝独秀不是春。”成为北海市学科中心组信息技术学科组长、北海市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小学科学)兼职教研员之后,与年轻教师的接触增多。看着青年才俊朝气蓬勃的脸,我想,自己走过的弯路,没必要再让他们重走一遍。如果我的帮助能让他们快速成长,那也算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在学科中心组的引领下,我指导过信息技术(信息科技)、通用技术、小学科学等学科教师,也指导过化学、物理、心理等学科教师,他们先后获得市级、自治区级奖项,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评选、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评选等。我把从母校那里学来的,又传给了身边的人,而这些年轻教师,又继续把这些知识与技能传给别人。这也是母校精神的薪火相传吧。

作者和学生在一起

从入学到毕业到走上工作岗位,已经过去了26年。这26年里,我时常有机会回到母校,有时是参加培训,有时是专项工作,有时是同学聚会。我看到了母校的巨大变化,过去熟悉的校园已经陌生了,教过我们的老师,有的退休了,有的调走了。偶遇熟悉的老师,便是惊喜。昔日的同窗,已经各奔东西。母校,是回不到的过去,却也不需要回到过去,因为我已经在母校的血脉中。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林春才,就读于97级数学与计算机科系计算机科学教育专业。北海市第五中学教师,正高级教师,北海名师“雁阵工程”“强雁”卓越教师培养对象,北海市学科中心组信息技术组长,北海市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小学科学)兼职教研员,北海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团队成员,首届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义教信息技术专委会)委员,广西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心组成员,广西义务教育数字教材应用专家。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Baidu
sogou